在岭南这片土地上,饮食从来不是单纯的果腹之需,而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广东人爱吃的打边炉,在外乡人看来不过是火锅的一种,但其中的门道却深得很。北方人的火锅讲究热闹,一锅沸汤煮万物,吃得是气氛;广东人的打边炉却是细功夫,讲究的是食材的本味与火候的拿捏。
在南番顺一带,打边炉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交礼仪。邻里之间、挚友之间,往往以“自带食材“的方式互相邀约。你今天请我在你家煮锅,我便带一尾刚从珠江捕获的生猛基围虾;明日本家设局,我又得准备几只肥美的花蟹。这般轮流作东,既免去了回请的繁琐,又让情谊在你来我往间愈发醇厚。那些食材,仿佛成了情意的载体,在热气腾腾的铜锅中交融。
要说广东人最讲究的,还是海鲜的新鲜度。在他们眼里,海鲜若非活蹦乱跳地从水中跃上案板,便是打了几分折扣。清晨的渔港上,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老广蹲在渔船上挑拣海鲜,生怕错过了最新鲜的那一波。若是不幸买到稍欠火候的冰鲜鱼虾,在老广们看来也并非全然无解。他们自有妙法:先喝一口打边炉熬出的精华汤底,那汤里沉淀着乾坤,浓缩着大海的气息。待喝过这口头汤,再添水重煮,倒也让那些稍逊色的食材在翻滚的热浪中重获新生。
在这样一个讲究至极的圈子中,若能带来几样特别的食材,便是极大的面子。赵不琼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场景分析法让她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发现了商机,在这个全民讲究排面的时代,谁能提供既新鲜又独特、还能让人倍儿有面子的食材?她要做的是将海鲜预制菜的概念细化再细化,在社交场景中找到那个完美的切口。她的目标很明确:要让每一份预制菜都带着大海的气息,在餐桌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赵不琼讲完故事,脸上堆满了笑容,眼睛里闪烁着期待与兴奋的光芒,直勾勾地看着有些发呆的赵雄,问道:“老爸,我这故事讲得咋样?除了结尾是我即兴发挥的,其余的可都是实打实的真事儿,一点水分都没有哦!”
赵不琼讲述的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取材于一段令赵雄记忆犹新的往事。那时候赵不琼还在读中学,赵雄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位名师,想请他为女儿补习功课。与此同时,他们还商量着一起投资一个彩妆造型连锁项目。最终这两件事都办成了——那位老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