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的行程紧张而充实。在巴黎的最后一天,她独自一人走进了一家当地的手工陶艺工作室。店主是一位年轻的法国姑娘,正在拉坯,手法虽略显生涩,但眼神专注。
林若然静静地看着她操作,突然开口问道:“你喜欢陶艺吗?”
女孩抬头,露出惊喜的笑容:“是的!我觉得泥土有生命,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故事。”
林若然点点头,拿起一块未塑形的泥胚,轻轻揉捏了几下,然后递给她:“试试看,让它说出你想说的话。”
女孩接过泥胚,眼中闪烁着光芒。
离开巴黎时,林若然带回了许多新的想法,也带回了一些异国的手工艺品。她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收好,准备带回澜沧,作为文化交流的见证。
回到基地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空气中弥漫着米粥的香味。阿婆早已在门口等着她,见到她下车,笑眯眯地迎上来:“回来了就好,热热乎乎喝碗腊八粥。”
林若然紧紧抱住阿婆,轻声说:“我回来了,带着外面的世界。”
阿婆拍拍她的背:“那就好,走得再远,也要记得回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若然开始整理她在巴黎的经历,计划推出“澜云集”第二阶段的发展蓝图不仅要继续深耕国内市场,还要建立国际交流平台,让更多中国匠人的作品走向世界。
同时,她也开始筹备一场“海外匠人回访计划”,邀请曾在澜沧参与交流的外国手艺人重返中国,深入各地乡村,体验更多不同的非遗技艺。
“文化传播,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输出,”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而是双向的流动,是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共鸣。”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眼中充满期待。
某天深夜,林若然坐在办公室里,翻看着从巴黎带回的照片。照片中,不同肤色、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