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压力。圣上十六岁登基,为保大明江山不惜亲征辽东,如今又有如此雄伟的三线战略,这番韬略、眼光、魄力与太祖、成祖何其相似。若圣上不弃,本王一脉愿一同守御前线,外敌要想进入京师除非从本王的尸体上踏过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自从明朝经历土木堡之变,对于皇帝亲征一直讳莫如深,之后也只有不安分的武宗朱厚照与蒙古小王子林丹的祖宗达延汗在应州打过一仗。虽然《武宗实录》认为双方十万兵马厮杀了一整天,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但我实在懒得驳斥这种骗三岁孩子的鬼话。
应州大捷后的几十年内,蒙古只有零星的犯边,然不敢深入。等到察哈尔部统一草原的时候,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好不容易熬到李成梁病死、李如松醉驾而亡,努尔哈赤又在辽东崛起,除了对抗明朝,他还不时的去草原做客。
在这种背景下北方边患一直保持一种平衡,所以世宗、神宗还可以安心在后宫炼丹、纵欲,但他俩逃课落下的作业还是要由人补的,这个冤大头就是左战,这也是为什么他要以身犯险,冒死亲征。
如今朱由校摆出君王死社稷的态度,代王又跟着添油加醋,藩王们开始将信将疑。毕竟这种大三线战略布局本身就是一种震撼,况且没有哪个皇帝会拿自己的性命来赌国运,除非这一切真的要来。
为了继续蛊惑众人,第二位群演登场,年仅二十五岁的桂王朱常灜病怏怏的来到朱由校跟前,先是委身施礼,然后说道:
“我朝自太祖创立以来,历经鞑靼、瓦剌、倭寇、土蛮、女真、土司的威胁,从未有过真正的安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