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另外两条相对‘偏门’的路线,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技术与拓扑量子计算机。
但相对比前两者来说,后两者同样有着自己的缺陷,且解决的难度更大。
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通过电磁场捕获离子实现量子比特,具备高精度操控潜力,但扩展性受限。
扩展性受限也就意味着量子比特的数量遭到了限制,这对于需求计算力的计算机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缺陷。
至于拓扑量子计算机,则是基于拓扑物态的理论方案。
是的,在徐川完成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中的拓扑超导体系理论前,或者说,即便是在目前,除了他掌握了拓扑超导体系理论外,全世界其他的国家和研究机构都没有一份完整的理论。
因为这份涉及到构建拓扑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尽管已经完成整整五年了,但一直都没有正式的公开。
所以尽管理论上拓扑量子计算机抗噪能力很强,但实现它的技术难度反而是最大的,因为理论都‘没解决’。
不过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来说,有了徐川所完成的理论基础,拓扑量子计算机才是最合适也是最有希望的路线。
但即便是如此,从量子计算机的研发项目立项到现在,时间也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他们才最终找到了一份合适的材料,并且完成了量子芯片的研发。
从对方的手中接过了这枚‘厚厚的’量子芯片,徐川认真的打量了一下。
和传统的硅基与碳基芯片相比,它的确可以称得上‘很厚’了,外观是一个正方形,边长大概在五厘米左右,厚度目测应该快接近一厘米了。
整体外观呈现出金红色与银白色交织,最引人瞩目的应该就是量子芯片中央的接口了,它看上去有些像传统的USB接口,不过徐川知道两者的类型肯定不同。
一边打量着手中的量子芯片,徐川一边开口询问道:“构建马约拉纳零能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