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15">这篇奏疏,算是翰林院这些年少有算得上是有用的奏疏了。
翰林院的翰林们多是抱残守缺、空耗钱粮之徒,就是有圣上恩德,也难堵悠悠之口,白吃饭,总是遭人唾弃。
翰林院的问题要解决也不难,除积弊,需要下狠手,高启愚思量翰林院之务,就是陛下为《翻身》做序时候讲的六个字,唯自强,有新生。
高启愚已经想好了一连串整肃的手段,这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先去反腐司请徐成楚来,对翰林院进行反贪整肃,把翰林院里的害虫除掉,要实现这一步并不难;
第二把火,立考成破陈规裙带,行九章之法,清汰滥竽充数之徒,但凡是内阁阁臣、司礼监太监、陛下盖了一章,确定该本奏疏,是清谈无用,高启愚立刻对其进行详细调查,也就是为难。
读书人的手段很多,也不见得必须要走司法,才能把人赶走,高启愚有九种法子,在不惊动法司的情况下,把人逼走,怎么说,他也曾是张居正的门下高徒。
翰林们,文章写得好,得到了陛下认可,就加官;文章写得差,被盖了‘清谈无用’,那就严厉整肃。
第三把火,则是外派,翰林院翰林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清谈务虚,遣翰林到甘肃、绥远、辽东、朝鲜等地做巡按御史,五年为期,真抓实干的积累些实践经验,而后转六部衙门继续升转。
烧完这三把火,后续继续慢慢调整就是。
陛下的要求是发挥翰林院应该有的作用,养才储望,翰林院没了前途,是翰林院当下所有积弊的根源,围绕着前途和进步二字,打造一整套整肃方案,并不困难。
但是,这个活儿,是个得罪人的活儿,高启愚是个独臣,他做这件事就正合适。
只是让高启愚有些无奈的是,自己终究是没能拿到《环太商盟通商章程》的功劳,全都被申时行给拿走了!
简直是气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