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清江造船厂营造拖船之事,是如何看法?文昌阁里就咱们四个,先生可以畅所欲言。”朱翊钧说起了廷议上关于拖船的问题,张居正没有具体表态。
“陛下稍待。”张居正站了起来,在书架上翻找着书籍。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的身影,有些感慨,这个四十八岁成为元辅的帝师,终于是老了,两鬓已经斑白,连胡子都变成了杂色,而且身形也不像当年那样挺拔了。
张居正将一本《龙江船厂志补》拿了出来,翻看了片刻,找到了书签的位置,递给了皇帝陛下。
大明对南京城外的龙江造船厂,进行了全面的挖掘,对所有有可能的史料都进行了整理,最终由礼部修订了一本志书,补充了造船厂的兴衰史,其过程令人唏嘘不已。
朱翊钧看到了书签的位置,里面有很多张居正本人的注释。
“朕明白了,龙江造船厂的衰败,有朝廷的责任,而且是主要责任。”朱翊钧翻看着志书,承认了这一基本事实。
“龙江造船厂的衰亡绝非一时,而是不断衰亡。”张居正面色复杂的说道:“永乐年间,海贸兴盛,仅仅龙江造船厂,一年要营造海船、河船768艘,这些都是五百料以上的大船,彼时造船厂有船匠七万三千余人。”
“到了宣德年间,造船厂一年只能造187艘船了,而且多数都是小船,船匠逃的逃,走的走,到了宣德九年时候,船厂只有两千二百众,还皆是尸位素餐,三分钱一分货,钱到了也不干活。”
“仅仅九年时间,龙江、清江两个最大的造船厂,就已经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能力。”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朝廷风向转变,海禁政策开始收紧,造船厂的船只订单快速减少,入不敷出之后,造船厂养不活那么多的船匠。
慢慢的船厂只剩下了一些尸位素餐之人,甚至这些人,都不再点卯,雇几个游堕之民,在船厂里敲敲打打,敷衍了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