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之前大明的船只都是用的纤夫,现在终于开始上蒸汽机械了。
可问题是,五百条铁马拖船的出现,会让六十万纤夫无事可做。
朱翊钧看着曾同亨说道:“升平一号只有三马力,每马力要四百银,那时候大家都不觉得铁马有什么钻研的必要,今天,十三年过去了,升平九号四百四十匹中间马力,每马力只要20银,如果大量制造,每马力只要15银,甚至更低。”
“一台升平九号才8800银,算上折旧、修理、煤炭消耗等等,拖船一年所费不过一万银,能顶1200名纤夫,一名纤夫一年最起码要支付报酬15银,这是个重体力活儿,就是一万八千银。”
驳船自古就有,从有了运河之后,这种馅大皮薄在水上爬的驳船,就已经存在,内河可比海上平静的多、安全的多,驳船的成本都是一样的。
牵引动力上,升平九号的拖船,要比1200名纤夫要合算的多的多。
“陛下,大明四处都缺人,海外总督府、种植园缺人,辽东垦荒缺人,绥远王化缺人,连西域开拓也缺人,工坊缺人,田间地头也缺人。”曾同亨深吸了口气说道:“六十万力役,可以有效缓解缺人之弊病。”
“大司空,那是百姓的生计,不是简单的数字那么简单。”朱翊钧恋恋不舍的将拖船模型放下,深吸了口气说道:“慢慢来吧,不要一下子做五百条,一条一条做,一点一点来,顺便改良技术。”
“陛下,龙江造船厂也是要经营的,要不然,船匠们造出了好船,却不能生产,那龙江造船厂日后就不会造新船了,也没人想做新船了,毕竟不让造。”曾同亨仔细斟酌再斟酌,表明了龙江造船厂的困难。
龙江造船厂和清江造船厂,是五大造船厂里两个内河船厂,这拖船、驳船是两个造船厂日后五到十年的重头戏,不造这些附加值高、利润大的船,船厂的匠人们哪来的分红?
“纤夫难,船厂也难,都难,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朕非妇人之仁,造吧。”朱翊钧的手在桌上敲动了几下说道:“就依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