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会议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仿佛为这场关于未来的探讨铺上了时间的刻度。
总工程师李建明率先打破沉默,他扶了扶老花镜,目光投向墙上的世界地图,然后说道:“我理想中的未来海军,应该是‘全域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打击’的立体作战体系。
就像我们今天讨论的能源模块,它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升级,更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想象一下,当每艘舰艇都成为一个智能节点,通过量子通信网络实时共享战场态势,从航母到潜艇,从舰载机到无人作战单元,所有装备都能在‘能源大脑’的调度下协同运作。
敌人的任何动向,都逃不过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眼睛;任何威胁,都能在毫秒级的响应中被化解。”
陈司长合上成本核算手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说道:“从战略层面看,未来海军必须是国家利益的‘移动边疆’。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的舰艇不能再局限于近海防御,而要具备‘远海存在、全球到达’的能力。
这就要求装备不仅要有强大的作战性能,更要兼顾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吴工的能源模块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更低的能耗、更长的续航、更灵活的改造升级,让我们的舰队能够像候鸟一样,在世界各大洋自由翱翔。”
程海峰转动着手中的相变材料样本,若有所思地说:“我关注的是技术带来的战术革新。
当激光武器、电磁轨道炮成为标配,当无人舰艇和水下潜航器组成蜂群作战单元,未来海战将彻底颠覆传统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海军的定位应该是‘技术驱动的变革者’。
我们不仅要适应变革,更要引领变革。就像今天讨论的热管理技术,看似是个小问题,却可能决定着整个武器系统的成败。
未来的海军工程师,必须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