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英国首相亨利·帕麦斯顿说过的一句话,算是英国一贯以来的外交思维的核心。原话是“A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永恒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
说起这一位来,想必很多中国人对他并不熟悉,但要说起着名的鸦片战争,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1833年,刚刚继任首相不久的亨利·帕麦斯顿就亲自下达了在中国销售鸦片和建设在华军事据点的命令。到了1839年,也就是林则徐发起禁烟运动的时候,他又公开表示说“先揍“他”(指中国)一顿,然后再解释”。可以说,帕麦斯顿就是推动英国在华发动鸦片战争的实际操盘手。这句话又在近百年后被首相丘吉尔再次引申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又是几十年过去,到了当下的时代,这句话被很多人引为个人座右铭,从形容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话变成了很多普通人的处事原则,甚至还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改版”。个人认为,从实用性来讲,把它视作职场思维的一部分倒还是勉强成立的。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处世逻辑显得有点冷血,甚至让人不寒而栗,我们必须要承认,这多多少少都显得有点“缺人味儿”。倒也不难理解,这句话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存在天然冲突的,这大约和我们的文明类型(中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英国是带有掠夺性质的海洋文明的代表。)有关吧。
孔子在《论语》中讲过“放于利而行,多怨”的观点。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大家行事之前都是利字当头,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会招致很多怨恨,所以你是不会走得很长远的。
老祖宗的话自然是至理名言。
光靠利益,是没办法真的团结所有人。
这句话的诞生本身也基于时代背景。
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关系中的利益驱动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是一种过时的应当被抛弃的外交关系理念。首先,帕麦斯顿的观点忽略了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种相互依存性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仅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