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搁官宦人家、书香之家。
却是早有准备,早有预期。
好在,官家还知道轻重,并未完全改变熙宁以来取士的基调。
依旧以经义为主,只是在时务策、史论方面,进行了增强,强调了现实需要。
譬如史论题,直接就问了中唐的两税法改革,并要求考生针对两税法的利弊,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等于送分。
因为,在大宋没有不研究两税法的士子。
而时务策,则干脆是聚焦现实问题。
所出的题目,全部是这几年来,发生在汴京、洛阳、扬州、江宁等地的事情。
然后,要求考生据此作答。
只要关心过国家天下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
就是…
文彦博沉思良久,轻声叹道:“如此一来,科举取士,岂非偏官宦权贵之家,而轻寒门布衣之士?”
作为四朝元老,文彦博亲历了大宋科举取士的变革。
从庆历新政开始,一直到先帝确定经义取士。
他很清楚,大宋科举在过去数十年,改革的方向,其实一直是侧重于公平。
尽可能的使官宦人家、权贵豪门、商贾、小地主甚至是布衣百姓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
所以,才会罢诗赋而用经义。
所以,才会有新旧两党,一致推动熙宁二年的科举改革,一致赞同三舍法取士。
为什么?
概因诗赋取士的话,中小地主、商贾、农民家的孩子,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基本没有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