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诸路的贡生们,都是苦学过韵书,能说一口流利的正韵的人材。
这样的人,是最好的蒙师人选。
只不过,大多数人,大抵都不会愿意前往熙河。
只有那些穷困潦倒,屡试不中,却还没到可以考特奏名进士年龄的贡生,才有可能答允熙河的邀请。
故而,包诚在贡院的时候,除了考试,重点就是留心这样的人。
在他有意结交下,认识了十几个考了三次科举,出身微寒,孑然一身的贡生。
于是,包诚便邀请了他们省试结束后,到他暂居的熙河邸店相会。
这些人本来就盘缠用尽,正不知道,该去何处落脚,如今得了包诚这样的贵公子相邀,自然乐得蹭一顿免费的酒肉,便纷纷答允下来。
省试结束后,出了贡院,就跟着包诚,到了熙河邸店。
包诚自也不是小气的人。
早已经派人在邸店顶楼,准备了一个大间,备好了酒菜。
不止他如此。
其他熙河入京赶考的士子,也都是这样做的。
一时间,熙河邸店内,座无虚席,从大堂到楼上的各个雅间、厢房,全数爆满。
数百名士人,与熙河的士子,共聚一堂,推杯交盏之间,就已交换了表字,论了年齿,然后开始了称兄道弟。
不得不说,熙河的士人,可能文章、诗词,拍马也不及其他诸路的士人。
但论起人际关系的处理,却都是特长生!
毕竟,他们在家里,除了读书外,主业就是管人。
一个棉庄,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除了底层的各族雇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