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叫他带兵打仗或许能行,可让他去州学里摇头晃脑的念圣人经书,却是不大行。
州学尚且如此,县学就更拉胯。
像教育最好的熙州,下面的各县县学,虽然是建好了。
可县学的教谕,却全部空缺,只好叫知县、县尉兼任。
可是,知县、县尉有大堆的事情要忙,哪来的空?
州学、县学什么的,其实还不算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整个熙河路,奇缺能开蒙的蒙师。
比如熙州,全州上下拢共就十来个蒙师。
其中七个,都是包家和赵家从秦州重金雇来的。
蒙师可不像其他的事情。
要求是非常高的。
因为,蒙师首先得会讲、会教正韵。
不能一开口,就是满嘴的方言。
不然,他教出来的学生,哪怕将来中了进士,也是走不远的——游师雄和包绶到了熙州后,普及了很多大宋官场的故事。
他们就都讲过国初的时候,广南东路有个官员有幸因为才干,得到了太宗赏识,召见京城询问,却因为其口音太重,无法交流,最后太宗只能让其回去继续做个小官的故事。
熙河的豪族们,在知道了这个故事后,就下定了决心,要请正规的蒙师来教自己家的孩子开蒙。
而这样的人,在整个沿边地区,都是奇缺。
偶尔出现一个,都是各地的宝贝。
好在,沿边各路奇缺的人才,在汴京城里多的是!
尤其是科举的时候,天下诸路士人汇聚汴京。
毕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