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不让百姓四处移动的话,那确实可以作为大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确实如此。”朱元璋也点头赞同:“海贸的发展对于大明的繁荣至关重要,但如何推进,还需要仔细谋划。”
“路引的事情”朱雄英提了一句。
“如果只是直隶范围内,其实好动,毕竟江北的淮安、扬州,以及江南诸府,一向都是联系紧密的,西面的安庆,南面的徽州,百姓也都往京城跑,如今只是扩大一些,放宽在直隶范围内的路引限制,不仅是有利于招工,也有利于百姓往来。”
对于这件事情,朱标持肯定态度,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稍微放开一些,只有正面影响,没什么负面影响。
朱元璋沉吟片刻,问道:“那依你们来看,放宽到多少合适?”
朱标说道:“安庆和徽州到京城是六百里,淮安和凤阳到京城是四百里,苏州到京城是不到五百里,松江要远一些。”
“路引先放宽到三百里合适一些,西面和南边没有太大的流动需求,如果只是商人的话,诸如徽商,他们都是自己能通过分段运输来解决的,而江北其实人口本来就少,再加上淮河现在虽然水患隐患比较大,但土地总归是种的过来的,不适合大量南下,所以来京城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东边镇江府、常州府,以及北边的扬州府、庐州府。”
从京城的情况来看,就是朱雄英说的这样的,而且这也仅仅是从京城的角度来分析,直隶的路引制度从一百里放宽到三百里,所影响的也不仅仅是京城,比如一个松江人,原本可能去常州府就需要路引,但现在就不需要了,极大地简化了出行成本,但是如果他想要到江北或者京城去,那他还需要路引,这是为了避免大范围流动。
同样,对于安庆人来讲,他虽然不能向西去湖广,但他向东的谋生空间,也同样增加了,而江北的凤阳府等地广人稀的区域,这样来讲,也同样解决了他们出行不便的问题,毕竟他们以前可能都没出府多远,就得办路引,因为江北的府,面积是远大于江南的府的,一百里根本不够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