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不为人知的秘密渠道,正如自己长期在李定国和佟佳平湖之间传递消息一样,那是一种常人不能想象的桥梁,或许便是通过洪承畴与皇上本人也未可知——既然皇上一心以为董鄂妃便是洪大学士的女儿洪妍,那么他不自觉地在两人间传递消息也是极有可能的。打定主意,遂往学士府来。
洪承畴正在家中起草奏折,听到门子来报吴应熊求见,倒也高兴,亲自迎出来笑道:"贤侄来得正好,你精通文墨,又为皇上伴读多年,最了解圣上心意,可替我看看,这份奏章措辞如何?"
吴应熊辞道:"奏复大事,乃是朝廷机密,微臣岂敢先皇上而阅,岂非欺君?"洪承畴笑道:"还未上奏,便不算机密,你只当寻常文章来看,纠错去病罢了,不必多虑。况且这折子与令尊有关,正该与贤侄商榷。"
仆人献上茶来,吴应熊又谦让一番,方拿起奏章来看,正为清兵进缅一事,建议"平西王臣等追剿大兵,今年秋天暂停进发,俾云南迤西残民今岁秋成得少收,以延残喘;来岁田地得开耕,以图生聚,广昭皇上救民水火至仁。而数万大兵又得养精蓄威、居中制外,俾逆贼不能窥动静以潜逃,土司不能伺衅以狂逞,绝残兵之勾连,断降兵之反侧,则饥饱劳逸,胜算皆在于我。""倘一年之内,余孽犹存,此则于来年**月间计算道路,实行进兵,则彼时云南军民渐定,兵饷刍粮凑备,土司苗蛮渐服,残兵降卒已安,并调拨将兵次第齐集,然后责成防御、分行进剿,庶为一劳永逸,固内剿外长计。"
吴应熊看了,不禁长身而起,一揖到地,说道:"果然皇上能允恩师公所请,乃滇民之福也。"
洪承畴笑道:"世侄谬赞了。我想皇上以仁义治世,原不喜用兵,若能不战而胜,自然是上乘之策。只是朝中大臣多以为穷寇易追,应以快刀斩『乱』麻为上。此疏能否成功,还在未知之数。"
吴应熊这时更加怀疑洪承畴上疏是受明红颜所托,若此奏得允,则南明永历朝廷与大西军均得喘息之功,向北可望自己筹募粮饷,向南可待郑成功之师来援,若得一年之期养精蓄锐,励精图治,或者南明有复苏之望亦未可知。想至此,遂恳切说道:"恩师公所言极是,料想朝臣若反对此议,理由无非是斩草理当除根,以免养虎为患云云,若奏章上多多注明云南环境恶劣,瘴疠盛行,南明内讧不止,派别林立,既便我军不发兵,亦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