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xt_15">作为后世之人,邵勋知道海运的效率能高到什么程度,成本又能低到什么程度,纵然有一定的沉船率,但比起几十分之一的运输成本,这些未必不能接受,关键是降低事故率,以及形成习惯一一习惯非常重要,渔民都没几个,更别说稳定的沿海货运了。
「唉,为什么不喜欢海运呢?昔年西征长安,运粮运得心肝疼。此番东讨慕容,每运一车粮食过去,路上起码消耗三车,如果从邺城、汴梁算起,消耗更惊人。」邵勋倒背着双手,慨叹道:「每次非得逼到大战临头,运输不便了,才想起海运。前有汉武帝登陆列口,今有一」
他没再说下去。
石虎、李世民都是最有名的迫于战争压力动用大规模海运的,但战争一结束,往往偃旗息鼓。
就渤海而言,说难听点还没朝鲜半岛、日本乃至勒人来得勤。
唐中后期,山东半岛上的淄青节度使与人展开大规模马匹贸易,可往往是人家运马上门,然后运走中原的商品。
至于定期的朝贡,显然也是人家主动上门了。
淄青镇基本缩在家里,不出海,反倒是各路胡人、外国人远道而来得比较多。
不出海做生意也就罢了,连出海捕鱼几乎都见不到,保守到了极点。
就连新罗婢贸易,大部分也是半岛人在做,当时山东、江苏沿海一度住了好几万新罗人,自己人出海抓自己国家女人为奴可还行?以至于在徐州武宁军为将的新罗人张保皋都看不下去了,主动回到新罗朝廷,帮助国家打击海盗一一彼时渤海海盗,十个有九个是新罗人,却多自称唐人。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完全是大陆国家不重视,毕竟连野蛮的人都能乘坐船只,自朝鲜东北部南下,登陆日本,在长崎、肥前、博多等地大肆掳掠。
你为什么不愿意出海?是没好处吗?还是传统保守思想作票?又或者多方面原因综合?
「陛下,海运之利确如天鉴,然古人舍近求远、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