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拿出来做例文,虽然并非赞不绝口,却也称得上十分满意,按道理那郭向北看出自己才学,早该凑上来了才是,为什么会一去就不复返了呢?
简直莫名其妙。
难道是忙于功课,眼下还没功夫上门?
那小厮能得傅令明喜欢,自然是行事机灵的,不知是如何设的法,居然被他找到了郭向北写的文章底稿,此时双手呈上,道:“小的请人誊抄了一回,那文章正在此处。”
虽然满腹狐疑,傅令明还是接了过来,低头一看,正想对比一下对方究竟吸收了自己当日批注之中的多少精髓,可等到从头看到尾,却是整个人都有些回不过神来,问道:“你确定这是那郭向北做的文章?不是誊抄错了?”
声音里头都有几分发飘。
那小厮忙道:“小的亲眼见得,同人一齐誊抄的,上头写了姓名籍贯,另有舍名,最后还有先生批注,断不可能出错。”
第296章 分派
以傅令明的才学,哪怕只粗粗扫了一遍,都能从当中挑出无数毛病,譬如行文寡淡,毫无文采可言,例如用典粗糙,并不十分匹配,再如结构失衡,头重脚轻。
然而问题虽然多,即便以他之才学,也不能不承认这文章写得颇为言之有物,其中提到的不少实例,纵使傅令明在外任官数年,也未曾有过耳闻,看到后头,居然还隐隐生出开了眼界的念头,怨不得被先生们拿出来作为示例。
国子学中从来不缺才子,每回功课也好,月考也罢,好文章并不罕见,只是好文章常有,适合作为范例拿来解析的却不多。
才子作文,多有笔仗,仿其结构、文风并不太难,却容易得其形而不肖其神,如同东施效颦。
况且文无第一,各花入各眼,再好的文章,也会有人不喜欢,倒不像郭向北这般缺陷如此突出的,无论正面剖析还是反面解构,都十分适合。
不过这些都是其次。
傅令明盯着手中的文章,面色越发难看。
拿见过的郭向北旧文同此份新文对比,再和着自己指点过的修改思路,很轻易就能发现对方全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凡所列举,皆未采纳。
虽然这一篇文章勉强称得上不错,却也远远够不到出色二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