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泛滥中,好不容易突出重围,紧追慢赶上在前面走得轻松自得的林沐雪。
“美女,网名叫啥啊。”
“点点风,camel帅哥”
“乱说!我知道你不叫这名字。”
“没骗你,在户外群我就叫这个名字,你不也不叫骆驼吗。”
林沐雪在心里觉得好笑,户外群还有个叫“翦翦风”的队友,可是她并不是她!
他俩相视而笑。户外群出外活动都叫网名,真名却鲜有人知。
“走,跟上前面的领队万金油,他脑内知识贮备丰富。可以长长见识,也可以听到好多不同的风土人情。”
徐俊峰好伸出手,想拉着林沐雪的手,一口气往前追赶。
可惜他脖子上挂着单反,肩上背着背包,手上还有一根登山杖。
而林沐雪一听他的建议,早已“好!”答应了一声着,便迈开了轻快的步伐。
“据说,解放前牯牛背是茶坪梁子山上村民下山的必由之路,也是高青场上居民上山打柴的必经之路。那时,经牯牛背来往的行人四季不断,有挑货上山的,有挑柴下山的,从没因牯牛背的百丈悬崖犯过危险。公元1923年,因经常有川黔乱兵过境,再加土匪猖獗,高青附近的绅粮(富裕人家)就举家躲到牯牛背上,至今筑墙建屋的石坎长柱依在。为防兵匪攻入,在山的入口处筑有山门封锁了入口,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牯牛背山侧一灌木丛中有一条石缝,常年都有一股清泉流出,它既不因山洪爆发而涨溢,也不因大旱来临而枯竭,泉水清冽甘甜。相传民国35年,有一个名叫王螯的人,从外地劫来洋机器,躲在此山上造伪币,至今,上年纪的村民都会为此而津津乐道。”
万金油正打开了势如江水的滔滔不绝。
綦江郭扶高青牯牛背山峰,一道丹霞岩山脊光滑红润,象牛背一样弯弓绵延约200余米,走在背脊上,晃一眼垂直距离约100米的峰底,这个背脊没有树枝,更没有华山上的左右护栏,跟秃顶差不多,走上去硬是一个悬吊吊的感觉,号称綦江华山一条路。
有些畏高的林沐雪感到有短暂的头晕目眩,一丝恐惧穿流而过。同行的好多女友友却没有半点心虚,在上面行走如风,还摆出各种pose:飞翔,金鸡独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