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放不下了,兜兜转转了那么久,再提起还是会难受。明知没有可能,可也不想接受别的人。
父母那代人其实很难理解你现在的“累”。他们理解的累应该是干农活,工厂做工,而不是你这种看不见的,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人际关系上的,面对未来那种无力感。
人最大的悲哀在于,拿着爸妈提供的物质,学着他们不懂的知识,见识他们没有见识过的世面,体验他们没体验过的人生,到头来,却嫌弃他们如此笨拙。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缺爱的人大多是因为在童年没有得到“满足”的爱。这里“满足”的标准因人而异,是环境和自身相互促进而成的。从自我认知来看,是自己不认可自己得到了足够的爱,自己没有被应有的爱关心照顾。
这类人大多会变得敏感,患得患失。会固执,掩饰自己的自卑与懦弱。面对其他人拥有自己又无法得到的东西,会有更强的嫉妒心,且久久不能释怀。
这些刺激会时常闪回在脑中,他们不确定自己的角色,渴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又会迷失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中。
所以,他们的恐惧来源于外界对他们的不认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如何决断,每个人的要求标准他们都渴望去满足以获得认可,仿佛被认可了,被信任了,那份曾经缺失的爱就能回来一样。
渐渐的你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让你去分享成功的喜悦,有的埋怨你炫耀,有的妒忌,有的不屑,所以我们都慢慢变得谦虚起来,到最后,那些能让你毫无保留地分享骄傲的心情的人,那些在你得意忘形时也不会反感而带着微笑的人,才是你最重要的人。
持平常心,做本分事。
活在当下,乐对未来。
人的一生无论重来多少次,都会有遗憾,可以回头看,但不要往回走,因为往回走是全责。
缺爱者的参照对象是不缺爱的人,从而行成对照。而缺爱的人不能单纯总想着去迎合别人换取自己失去的爱,更多的是向不缺爱的人看齐,努力让自己给予自己爱的能力。
因为,这世界上只有自己能给予自己无穷的爱。缺爱,要从爱自己开始。
世界上哪来的那么多一见如故和无话不谈。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