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的两个演员分别演绎两个阶段,再用化妆弥补弥补。
因为演员是成年人,这回拍摄比较顺利。人人都说,“谢导有好几双眼睛,能盯着所有的事,大概,拍得多了,重复多了,对一切游刃有余。”
然而这话其实不对。恰恰相反,这些年来,谢兰生的拍摄习惯一直一直是在变的。比如,《生根》时,他与大多导演一样,首日先拍“简单”的戏,这样大家都会感觉这部电影开局顺利,是好兆头,可是二夺金熊以后,谢兰生知道,他的主创以及主演对自己是有信心的,“开局顺利”的诱惑并不似从前那样大了,于是现在,他会选择在第一天拍摄一些重要内容。他认为,一个演员若是先从无聊部分开始演起,他与角色会渐行渐远,无法抓住人物特点。另外,他也发现,演员以及工作人员总在开机时士气最高,他不应把这些时间都浪费在细枝末节里。
而对末场,谢兰生也做了改变。现在,他习惯在拍摄中段就做出来最后一场。一部电影的结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电影观众无法抽身、回味无穷。在拍摄到一半左右时,剧组士气仍然高涨,主创工作仍然卖力,而演员等对角色的把握同样比较精确。在一年年的摄制中,谢兰生发现,他没法让一个剧组从头到尾都打鸡血,大家到了最后几天必定变得懒懒散散,热情烟消云散,并不适合拍摄终场。
另外,他仍关心他的团队。
导演总是在赶时间,他却觉得,人最重要。
有回大家出外景,可风非常大,呜呜呜地,拴在高处的灯头被大风吹得摇晃不止,没法儿拍,灯光指导挺自然地在灯头下边坠沙袋,越吊越多,可谢兰生却突然道:“算了算了,今天收工,一直加重太危险了,掉下来会砸伤人的。”当时,灯光师个个诧异。
对于事故,导演习以为常,其他主创也习以为常。有时“撞车”无法控制,有时“爆破”发生延迟,有时威压没cao作好,有时……又有时,摄影机的升降翻了,灯光时的灯头掉了,意外如果突然降临剧组通常赔钱了事,可谢兰生这25年来非常在意每一个人。
祁大摄见了,叹口气说:“谢导,我算知道你为什么还能拍出好电影了。因为,你更关心的是人,不是电影本身。在您的电影中,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力度,而不是艺术的美。当一个导演更注重艺术却不是生命的时候,他的电影便会失去打动人心的东西。您今年是46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