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沟通,有的甚至相隔不同的国家。
至于这样的笔友交流有没有风险?
它暴露了个人常住地址范围,势必存在有风险。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正如眼下奇缘交友录上刊登信息的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个人信息暴露的危险性。
主要是因为目前各国的交通不够便捷。
哪怕这些人能不时通信,但可能直到终止通信的那天,双方都不会跋山涉水见上一面。
就事论事,在这个时代,奇缘社所为在大众眼中与危险可怕无关。
波比夫人也不觉得有问题,“蒙达街7号是一家名为「奇缘」的伞店。我询问过了,它是一年前开的。你们再看交友录刊号no.24,一个月一期,说明第一期很可能在两年前发行。”
奇缘社很可能是两年前创立,一年前在巴黎开设接待点。
交友录没有出版社标注,是一本自行印刷的刊物。根据投稿地址,它的办事处在意大利威尼斯。
至于伦敦有没有奇缘社的消息?
歇洛克与凯尔西对视后摇了摇头。两人读过大多的英国报纸,尚未没有见过奇缘社的广告。
“话说回来,两位答应接下此次调查了吗?”
波比夫人已将所知都摆了出来。奇缘社在她看来也是正常盈利组织,而旗下的o俱乐部的情况不明。
话已至此,凯尔西索性直接道出前情:
“太巧了,在圣诞前正有两位法国朋友联系我,他们想要做沉浸式调查,企图分析特别性.癖。研究它是属于疾病范畴,亦或只是某些人的喜好不同。希望我能提供一二相关线索,可我之前对此并不了解。”
波比夫人笑了,“那刚刚好,您的两位朋友也能同去o俱乐部。”
“确实这是一次好机会,而他们原计划在研究过程中扮演一对夫妻,随时能找到研究特殊感情喜好的状态。”
凯尔西一副专业学术探讨的模样:“我觉得这一提议很有参考意义。如果要潜入o俱乐部,是该从巴黎就开始假装,能再路途中能找一找感觉。不然等了威尼斯再换装,业务状态不熟练容易被识破。”
这也就是问题所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