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你推人及己,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但现在就是你在做决定,不是吗?为什么要从别人的角度来看?”
负责镇场的楼明德又下场参与讨论了:“我其实也刚想提陆鸣说的这个点。我们仔细想一想,这是不是和伍建义的选择有点类似,就其实还是不愿意站在一个决定他人生死的角色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而是要置身于被决定者的立场来做出选择。其实这也是一种思考习惯,有些人就一直会先考虑‘我怎么看,我怎么想’。而另一些人就会先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别人会怎么想我’。其实这两种思路不能区分孰优孰劣,这就是一种思维习惯,和你本人的个性,从小生长的环境,接触的文化有很大关系。只是一直从别人角度出发的人可能会更累一点,因为你替别人考虑了,别人未必会领情,也未必会同样替你考虑,这甚至涉及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讨论。我个人是觉得,有时候人可能回归自我,会更舒坦、惬意、放松一些。”
节目后来将这个问题上升到后果主义道德推断和绝对主义道德推断,这个时候,楼明德特地停下来cue了两位明星嘉宾。
在何尧城粉丝看来,这是一种刁难,节目组明知道何尧城高中没毕业就去当练习生了,还问他这个问题,就是成心想看他出丑,给同期的另一个嘉宾陆鸣抬轿。他们在节目播出后,还给陆鸣刷起了#娱乐圈皇太子陆鸣#的话题,意思是节目组故意捧一踩一,这做法十分恶心。
但客观来看,陆鸣和何尧城的对比是自然形成的,自带拉踩,不需要刻意设计。
何尧城在听完楼明德解释这两个名词后,回答道:“一个是从结果来判断,另一个我好像没太听懂。”
其实这回答也不算太糟糕,还挺坦诚的,而且他一直就有“文盲人设”,他粉丝还经常把他的一些无厘头的话当作萌点。
怪就怪陆鸣接下来没有给他留面子,直接说:“据我了解,功利主义就是由后果主义道德推断派生出来的,而绝对主义道德判断的代表是18世纪康德提出的道德律,是吗?”
文史哲常识除了自己博闻强记、不断积累之外,还有一条路就是多听、耳濡目染。
陆鸣小时候刚学会写十来个汉字,他外婆就给他念汉大赋了,唐诗宋词那是陆鸣5岁外婆让他背的东西了。
陆鸣的外婆是重庆南开中学的语文老师,退休以后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