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为了缓和对方的戒心,他随口问道:“你家没有子嗣么?”
卜兰家的一听这话,眉眼立刻便有些亮了,她声音不由自主地高了起来:“怎么没有,先前去蓟城贩羊,我家小儿被南边的先生看中,入了学去,如今,已有两年。”
“幽州的先生,会收鲜卑人?”拓跋猗卢当然是知道幽州有学校的,但他手下的汉官都说那是学一些的杂学之所,治国韬略不教,名士大儒都是私收弟子。
“收得,只是得有户籍,”卜兰家的忍不住满意道,“我们白部离得关内极近,凡是入关,那都是要有户籍的,我儿平日不回家,每隔上数月,我就去给他送衣物吃食。”
“何必去南方,”拓跋猗卢皱眉道,“鲜卑儿郎懂得骑射才是根本。”
“不是这般,”那妇人道,“我儿在这边,只能牧马放羊,抢掠杀人,若是去了南边,有暖屋棉衣,有rou食米面,有万般繁华,若能得个一官半职,便是大人物,如何都好过在这草原上风吹日晒,今年没雨,牲口都饿得瘦颓,还好我儿南去,不必受这苦。”
草原上,牲口是活命的根基,看着牲口一片片地死,没有比这更折磨人的了。
“大单于欲入关,若举族入代地,你也不受这苦,岂不更好?”拓跋猗卢道。
“光入关有何用,”妇人道,“那南方繁华,却是要有编户才可享受,否则便是如扶余人那般,做得都是苦累活,大单于想得简单,他抢了自是容易,我们这些靠贩羊生活的,又该如何?”
拓跋猗卢不屑给这妇人解释,在他看来,这些小牧民的一点损失,又哪里堪与鲜卑大业相比。
妇人却是叨唠起来,说起白部这些年投奔了肖姑娘,肖姑娘做南口大集时举族前去相助,那时光是搬木头就伤了好些人,但后来肖姑娘可没忘记她们,把南口一条街的铺子都分给白部当成族产,这些年赚到的米粮,足够让冬日时的老人都吃饱。
他们这些族人也买了炉子,有承轴的板车用起来顺得和马儿一样,迁移起来方便多了,前两年,肖姑娘还从海外带来几十只长毛羊,可惜他们白部太弱小了,没能抢到一对长毛羊,否则那得多好过啊。
那长毛羊的毛又细又软,和棉花似的,不像山羊毛又短又硬,不能搓线……
拓跋猗卢听着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