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了要求,后面的下线就会逐渐降低。陈子良从检举荣平中获得了甜头, 现在便总想着,有没有机会天上再掉一个官帽。所以看书研究学问,反而不如以前的成效好。张秀娥心中也郁闷,但还是一再的鼓励他。
这天陈子良外出, 跟同僚聊天,却听说荣平回到京城之后,并没有被格杀,女皇特赦了她,还给了她不少优待,进出都带在身边。
陈子良一听大惊,原来她还活着!往日的美好画面再次浮上心头,陈子良瞬间大受刺激。他一定要出人头地,去见荣平,当面向她解释。
如果自己成了达官贵人,荣平自然会回头。
陈子良的思想前所未有的专注起来,学习进程一日千里。
张秀娥见状大喜,她不知相公是为荣平发奋的,还开开心心为陈子良煲汤补身体。
因为青州距离京城遥远,所以陈子良提前半年就从家中出发,跟着岳父的商队一起进京。
科举考试并不是你文章写得漂亮就可以,很多时候还看机缘。皇朝人才济济,但上层资源却几乎都是被世家贵族垄断,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上抢占有效机会,在各个领域见缝插针的融入自己的力量,堵塞寒门子弟的晋升通道。陈子良明白,像他这种没根没底的,要出头太难了,但是如果能够提前得到引荐,那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因此在科考之前文人往往都会写些投赠之诗送给官员,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
陈子良也立即行动了,他一边闭门读书,一边拜托岳父大人帮忙查询,于是几天后,张父便为他打探出来,今年负责科考的考官是礼部的黄大人,陈子良一听大为兴奋,弯腰一躬深深感谢自己的岳父大人。
张父却没个好脸色:“我帮你这么大忙是指望着你得了前程能提携我们父女。我问你,你这次进京执意不带秀娥,是不是又想趁机会去找那个小狐狸?”
陈子良忙道:“不敢,不敢。我全部心思都在科考上,哪里还想着女人呢?”
“哼,这还差不多。”
陈子良立即动手准备,他精心写了几首诗,又仔细挑选了一番,准备送给黄大人,可是犹豫来犹豫去,都不知道到底哪个更好些。心里不由得想道:此刻要是荣平在就好了,她那样博学,自然能为我挑出好的。
多想无益,他犹豫半晌,还是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