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融梗文的读者也实在受不了这新参与进来的《浸染》的剧情,《浸染》的整体剧情不仅仅考据严谨,最丧心病狂的是作者写原创故事时也尽可能参考古代人说话的方式,古文白话文掺杂着上,并且她用白话文解释历史故事用文言文描绘原创故事。
这种白话文和文言文掺杂的手法放在一整篇《浸染》上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可是若是你单独截取出来放进别的文里面,绝对会让读者两眼发昏什么都不明白——毕竟不是所有读者都是正处于知识巅峰的高中生。
而且虽然说是借鉴《浸染》,然而借鉴过去之后却让人觉得非常违和,以往不是没有人去借鉴历史性的原创小说,然而这种考据严谨到令人发指的小说放在十年前也很少见,所以除非下了心思在融合之前就考虑前文和后文如何过渡,不然临时决定从这篇文中截取一部分当做自己的作品,就会出现如今这群作者得到□□的结果。
《浸染》的作者一直在挖坑在连载这篇文的时候似乎坚信自己文下的读者都是学霸,很多故事他都不会去交代背景,他曾经在评论区里说过这些都是写进史书的历史他不需要再仔细说一遍,当然,他和他的读者们都十分乐于在评论区里面科普。
可是评论区的科普和文中的解释毕竟是不同的。
他能做到,他的读者能做到,不代表这群作者和读者也能做到。
这就导致了这群人借鉴《浸染》时,作者自己都看不懂文,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文下看科普贴——就算以前追了《既然》知道底下有科普,可是随着砸雷刷分的评论增多,如今想要找以前的评论可就难了——只能硬着头皮上,越写他们就越坚持不下去。
上天作证,这是他们写文以来借鉴借得最艰难的一次。
他们都不懂,读者就更不懂了。
读者只知道自己原先追的轻松小白宠溺文莫名其妙就变成了高大上的升级流严谨考据文了,最重要的这所谓的“考据”在他们看来毫无道理:比如古代为什么会有冷饮,比如为什么结婚不是凤冠霞帔,再比如太监下召的读法绝对有问题,再再比如一个宦官为什么敢跟朝廷大臣对着干?
这些在明史上有着明确的史料使得《浸染》底下每一个科普贴都有理有据,可是另一个作者把这些梗搬到自己的文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你的文要么是架空的要么是别的历史,所以你加进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