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的人才,孤也不必多说,今日是最后一场,请诸位尽力答题。”
李霖的声音仍然是那么熟悉,低沉好听,只是没有了在熟悉的人面前才会露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
礼部尚书点燃了计时的灯烛,宣布开始答题。
谈昌翻转桌上倒扣着的试卷,考题是一句话: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圣人垂拱而天下治。
不少试子看到之后都吃了一惊。他们在家中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以为考题定会落在近一年朝廷的大动作上:或是与暹罗的海上通商,或是西北的划分牧场,或是云南建威将军率令深入瑶寨,建立官学。
谁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一句话。
若是前些年,景和帝出这样的题并不奇怪。毕竟,谁都知道他笃信道教,信奉无为而治。可是年纪轻轻,又大有所为的太子殿下,如何会想到垂拱而治?
何况,这两句话原本就没什么关系。前一句是孔子说的: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思是讲周文王、武王的政举很好,但他们人不在了,政策随之消亡,德政也结束了。后半句却是说圣人能够通过任用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地步。
不少人虎躯一震,回忆起曾经被道学支配的恐惧,连忙起草,不厌其烦地强调起德治、德化,落笔洋洋洒洒,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殿下,千万别信老子那套!
还有人则想得更深。听闻如今景和帝卧床不起,太子监国,连早朝都是太子去的。太子殿下出这么一个题,难道是想做个筏子树一树自己的权威?
不管想的是什么,陆陆续续,大家都开始落笔。
谈昌则仍在思索。
沐泽这几年做得很好。他在民间读书,时常听闻太子的贤明。近两年虽时有争议之举,但百姓们吃饱了肚子,穿暖衣裳,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谈昌回忆起李霖费心解救卢衍时所说的话:皇帝本就不该为所欲为,而应受到言官的监督。古往今来多少亡国之君,践踏法度无所不为,都是因为言官失职。
谈昌则想的更多,即便臣子尽职尽责,摊上了景和帝这样的任性皇帝,忠心如卢衍也无能为力,怎样才能使得新君延续前人的德治,百官各尽其职呢?
律令、法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