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半烟笑道:“不用了, 吃完就来不及了。”
她揣着仅剩的三百五十块钱,走过东城河,坐上903路公交,前往泰州姜堰区尤家墩。
尤家墩是一处小村,名不显著。村里不过几十户人家, 多半还在城里上班。
9月28号的下午,天气尚有余热。田里没有农活,村里老人也舍不得开空调,便在三五成群的在阴凉处闲聊。
“听说郭家坝修路,拆了不少房子。”
“做大头梦吧,恩们这哪挨得到。恩听说你个孙女不肯回来相亲?”
“老三家嘴贱!孩子忙你知道吗?老板器重,她们那老板人特别好...你们瞎想啥,女的,女老板!”
正说着话,那边跑来一个人。一头白发,抱着个大红塑料桶,气喘吁吁的嚷嚷:“快来哦!发东西啦!”
老爷爷老奶奶们顿时又惊又喜,围住来人问个不停。
“假不了,不要钱。你看看这塑料桶,质量杠杠的。哦,叫...叫什么来着?农村科学考察慰问队!不止有盆,还毛巾茶杯洗衣粉...就是要回答问题。我,他问我国家主席是谁?”
老人们问清楚不要钱,顿时热闹起来,招朋呼伴,呼啦啦一群涌向村口。
尤家墩不大,老房子就那么几座。城西草堂道光初年,尤家那时已经搬去泰州城中。祖宅至少有二百年历史。宋半烟开着电瓶车,花了三分钟就找到——半堵清水墙。②
宋半烟不通清史,对清代民居建筑更是一无所知。但她为档案之事,曾经遍访大街小巷,见过不少古迹。
泰州古建,自有特色。外观朴实,细部别具匠心。黛瓦灰墙青砖地,前厅后堂轴线排,屋面弧弯瓦头翘,抱梁荷墩巧雕刻。如这方水土,如这方人,朴实无华又蕴着精巧。③
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
这帮了宋半烟一个大忙,因为泰州人规矩。大明朝亡了一百多年,清朝也已经山河日下,礼崩乐坏,这里依旧严守定制。不论家族资产如何雄厚,一律三间一进,结构五架梁。
宋半烟选定位置,弯腰捡起一片残破的蝴蝶瓦。她一抬手,将瓦片扔到一旁。从塑料桶里拿出铁锹,一锹铲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