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继续向上,只能考虑省或是市,了解学校时,于元在网吧上查看了校园宣传页面。
蓝白的校服,每场的军训,师资的雄厚,运动会的拍照留念,校园论坛和社团,每个都是新定义,每个学生具风范,有「大城市」的教养。
「欺凌」取决于文化的水平,于元读过了书,于元坚信,到那里不会再有欺凌了,每个人专心在学习,就像宣传片里一样。
不会再因为「胖」而受欺凌。
名为回忆的万花筒,固定角度时呈现固定画面,再次翻转时,呈现十岁时的景象。
校园内的老师说:「贫困生可以找我报名。」
于元没有放在心上,到了下课时间,坐在叁轮车的后斗:「老师说贫困生要找她报名。」
mama在前,开叁轮车到乡下的土路,叁轮车的车辙一路延伸,延伸到家门口。
回到家后,父母在吵架。
于震说:「你去把贫困生报了。」
「不报了吧。」mama说,「报了以后,于元怎么在班级里抬头?」更多类似文章:jiz ai9.
「小孩的面子有什么用?」于震说,「你是觉得我们家不够穷?」
锅碗瓢盆碎了一地。
青少年在十二岁以前,不会有「贫富」的概念,于元在十岁,第一次有了「贫困」的概念。
爸爸是课本里的「农民伯伯」?
mama是课本里的「劳动人民」?
读了两年的书,书里的「粒粒皆辛苦」,原来指的是自己?于元翻开书籍,一直以为自己是「野火烧不尽」。
翻开不间断的书页,万花筒更改角度,呈现十二岁时的傍晚,于元刚刚扒完了玉米,于震拿了个马扎,坐在于元附近。
「你明天就去初中了,你以后平时住在初中,周末不用回家,爸爸已经把情况跟老师说了。」
「为什么不回家了?」于元取出一桶新玉米。
「爸爸养猪亏了,欠了点钱,我和你mama打算去大城市打工,别影响到你学习。」
于元把玉米的外壳扒下去:「欠了多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