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熄灭了。
假如刘恒有头脑,他应该不会对官员、士兵和百姓下手,可皇室就不一定了。
杨佑必须在临走之前解决好皇室的安置问题。
杨休和杨伦家里都有些门路,杨休更是在江湖中混迹了多年,他们两兄弟商量好,等杨佑投降之后便乔装出城,从此隐居民间。
托囚龙大阵的幻境所赐,杨佑知道了如何进入高祖帝陵,高祖杨烁当年曾预料到齐国可能会面临大难,给杨氏后人在陵墓中留下了许多财宝以待东山再起。
杨佑虽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但应该足够几家人安稳地度过余生了。
唯有薛王杨度决定留在京城,他也是个传奇人物,当年宁愿忍受着房州的艰苦生活也要从杨庭手下苟活,如今杨佑连后路都给他安排好了,他却不愿意走了。
那时的薛王正在和杨佑下棋,最后一子落下后,他双袖龙钟,泪痕不干。
“有什么可逃的呢?”他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皇叔总得要为几个孩子想想,他们还年轻。”说道这里杨佑不由得揪心,“杨言的死,是我对不住你们。”
“北抗突厥,南征刘武父子,为国死战,有何可惜?陛下不必介怀,他死得其所。”
“好吧,”杨佑也拗不过他,“如果几个孩子想走,就让他们去找老六,老六会安排好一切。”
他先遣散了臣属,然后将皇室都躲好,派出刘慧主导和谈。
能不战而取胜,刘恒当然愿意。
杨佑的条件也很简单,不准屠城,不准烧杀抢掠,不准杀害齐国的大臣和将士,约定之后昭告天下,以免刘恒违约。
刘恒起兵本来就没什么正义的名头,他这时候也不想再拖下去,更不愿激起民愤,双方很快就谈妥了。
杨佑借着给杨遇春和杨赤心发去了劝降的诏令。
听人说,杨遇春接到诏令后独自一人在军帐中坐了一天一夜,最后才决定带兵归降。
杨赤心那边本来也应该很顺利,但是刘恒的手下屠了当地的许多土族。杨佑在位时一直对苗蛮各族十分友好,竭力调解苗汉矛盾,甚至出台了发令和土为汉,给了各族与汉人相同的地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