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势力再大,别的瓷器也不是就没有生存空间。毕竟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喜好不同,青花瓷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不代表别的瓷器就没人喜欢了。所以明朝还烧出了大名鼎鼎的霁红。
“霁红,又叫祭红,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明代用来祭祀天地祖先之漆。——这种颜色太难烧了,号称千窑一宝。在瓷器烧制之中,有一种情形被称作‘窑变’,就是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烧出一件不一样的东西,变形、变色、釉料开片……霁红最开始很有可能也只是窑变的产物,后来才开始有意识的烧制。因为太难得,所以所以连皇家都不敢擅用,只能用于祭祀,偶尔也会颁赐给朝臣,以示不敢擅专之意。今天流传下来的霁红,多半都是被赏赐下来的。”
这种如鸡血般的正红色太好看了,又能彰显皇室尊贵,自从面世之后,明清两代一直没有断过烧制。但自从宣德之后,连明朝都烧不出这样的红色了,到康熙时期才慢慢恢复,至乾隆时,瓷器烧制工艺达到巅峰,这一时期才有精品霁红出现。
当沈知期小心翼翼的用带着白手套的双手捧起那个霁红的茶杯,镜头拉近给出特写时,每个人都忍不住屏住了呼吸。他们未必真的能够欣赏和喜欢这个颜色,但是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却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
瓷器史,本来也跟整个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
大部分精美的瓷器,都是以国力支撑,不断尝试之后烧制出来的。国力薄弱,国库空虚时,即使想要弄这些东西,也力不从心。
“明朝之后,就是瓷器最后的辉煌,康雍乾三朝了。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两种可以说是代表瓷器工艺最高水平的瓷器,粉彩和斗彩。”
虽然在瓷器上上色,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瓷器亮丽如画。但实际上,一直到粉彩出现,才算是第一次让瓷器上的彩绘无限接近于画作。雍正时期的粉彩精品,几乎让人无法分辨是画在纸上还是瓷器上,其工艺之美自不必言。
至于斗彩,那就是乾隆时期最为出彩了。
沈知期开了个玩笑,“雍正和乾隆的审美水平,在网上都已经成段子了。从工艺上来说,两者侧重不同,难分高下,但斗彩的确是代表了中国瓷器最高水平。不过从美学角度而言,四爷估计能甩他儿子十八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