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流弱了300倍。所以较之其他几颗伽利略卫星,木卫四表面的带电粒子光渗效应较弱。
和大部分的卫星一样,木卫四是一颗同步自转卫星,即木卫四的自转周期等同于其公转周期,约为167个地球日。其轨道离心率很小,轨道倾角也很小,接近于木星赤道,同时在数百年的周期里,轨道的离心率和倾角还会以周期函数的形式受到太阳和木星引力摄动的影响。变化范围分别为和°。这种轨道的变化使得其转轴倾角在0416°之间变化。
木卫四内部结构的部分分层(该结论由无量纲转动惯量数值推断而出)表明该星体从未被充分加热以使其冰质部分融解。因此,其最可能的形成模型是低密度的木星次星云中的缓慢吸积过程。
这个持续时间甚久的吸积过程使得星体最终冷却,而无法保持在吸积过程、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和星体收缩过程积聚的热量,从而阻断了冰体融化和快速分化过程。其形成阶段所耗时间大约在10万年到1000万年之间。
瘤状地形而之后木卫四的进一步演化则取决于放射性衰变的产热机制和靠近星体表面热传导的冷却机制之间的竞赛,以及星体内部到底是处于固态还是亚固态对流状态。冰体的亚固态对流的具体运动状况是所有冰卫星模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基于温度对冰体黏度的影响,当温度接近于冰体的熔点时,就会出现亚固态对流。在亚固态对流中,冰体的运动速度十分缓慢,大约为1厘米/年,但是从长期来看,亚固态对流事实上是非常有效的冷却机制。在木卫四寒冷而坚硬的表层——被称为“密封盖”(stag
a
t lid)——中,热量的传导并没有以对流形式进行;而在该层之下的冰体中,热量则是以亚固态对流形式进行传导。
对木卫四来说,外部的传导层即是厚度约为100公里的寒冷而坚硬的岩石圈。它的存在解释了为何木卫四表面没有任何内源性构造活动的迹象。而在木卫四内部,热对流可能是分层次的,因为在高压之下,冰体水会出现多种晶相,从星体表面的第一态冰到星体中心的第七态冰。
在早期,木卫四内部亚固态对流机制的运作阻止了冰体的大面积融化,而后者则会导致星体内部的分化,从而形成一个大型的岩石内核和冰质地幔。同时也由于对流作用的存在,冰体和岩石的部分分化持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