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5x10?3,对应的压力小于25x10?微巴。后一个数据较之1972年的数据要小了5个数量级,说明早期的估计太过于乐观了,
木卫三表面的假色温度图不过1995年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木卫三上存在稀薄的、以氧为主要成分的大气,这点类似于木卫二的大气。哈勃望远镜在1304纳米到1356纳米段的远紫外线光谱区探测到了原子氧的大气光。
这种大气光是分子氧遭受电子轰击而离解时所发出的,这表明木卫三上存在着以o?分子为主的中性大气。其表面微粒数量密度在127x10?3范围之间,相应的表面压力为0212x10?微巴。这些数值在旅行者号1981年探测的数值上限之内。这种微量级的氧气浓度不足以维持生命存在;其来源可能是木卫三表面的冰体在辐射作用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其中氢气由于其原子量较低,很快就逃逸出木卫三了。
木卫三上观测到的大气光并不像木卫二上的同类现象一般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均一性。哈勃望远镜在木卫三的南北半球发现了数个亮点,其中两个都处于纬度50°地区——即木卫三磁圈的扩散场线和聚集场线的交界处。同时也有人认为亮点可能是等离子体在下落过程中切割扩散场线所形成的极光。
中性大气层的存在着木卫三上也应该存在电离层,因为氧分子是在遭受来自磁圈和太阳远紫外辐射的高能电子轰击之后而电离的。但是和大气层一样,木卫三电离层的性质也引发了争议。伽利略号的部分观测发现在木卫三表面的电子密度较高,表明其存在电离层,但是其他观测则毫无所获。通过各种观测所测定的木卫三表面的电子密度处于4002,5003范围之间。及至2008年,木卫三电离层的各项参数仍未被精确确定。
证明木卫三含氧大气存在的另一种方法是对藏于木卫三表层冰体中的气体进行测量。1996年,科学家们公布了针对臭氧的测量结果。1997年,光谱分析揭示了分子氧的二聚体(或双原子分子)吸收功能,即当氧分子处于浓相状态时,就会出现这种吸收功能,而如果分子氧藏于冰体之中,则吸收功能最佳。
二聚体的吸收光谱位置更多的取决于纬度和经度,而非表面的反照率——随着纬度的提高,吸收光谱的位置就会上移。而相反的,随着纬度的提高臭氧的吸收光谱则会下移。实验室的模拟试验表明,在木卫三上表面温度高于100k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