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于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影响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有所记载。此外也记录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
李雄拿到书后,就废寝忘食地开始了起来,并详细地做了记录体会感悟等。到了后来他也对《三国志》有了自己的分析看法。
陈寿在《三国志》里叙事简略,三书很少有累赘重复,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记事翔实。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原来陈寿的《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之前的司马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三国志》整体上的文采不乏精彩的描写。比如赤壁之战,陈寿将相关史料分别放置在《蜀书·诸葛亮传》,《蜀书·先主传》,《吴书·吴主传》,《吴书·周瑜传》,《吴书·鲁肃传》等几个纪传中,通过各有侧重的描写,把赤壁之战渲染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其中吴蜀双方,各自君臣之间的对话,非常传神。
再说《三国志》受到了当时人们的一致好评和称赞,一时成为读书人之间的抢手货,真正是一书难求’啊!
也正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好几年内的印刷作坊都是连夜加班赶点,虽然没有“洛阳纸贵”,但范围却是广泛得多。可以说,只要有读书人的地方,只要有一本《三国志》的那怕一册一卷都是引以为豪,及其珍而重之的包装好了珍藏,只有极其要好的朋友才可以借得,而大多时候都是读书人之间互换着看。
话又说李雄一边早起弄枪舞棍练习拳法以及各种散打,一边又如饥似渴地扑在书海里,幸而李家也是望族,即或有书不全,但出去借也不是好难,于是李雄把《孙子》、《吴子》、《司马法》、《太公六韬》、《尉缭子》、《三略》等兵书挨个读了一遍。
此次看了《三国志》,李雄更是把其和那些兵书相互对照了看,从中参照要领习得兵法精髓。这也为他后来在父亡又四叔李流投降孙阜的情况下,李雄却仍能够看清形势,坚决反对,独自率军袭破孙阜军。
这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战,但是李雄却仍是抓住了上苍赋予自己那怕稍纵即逝的机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