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人!
中原人口大规模进入东北,是从我大清时开始的,从老朱家大明倒了后,我大清有过一段短暂的辽东招民开垦,引入了大量关内人口进入东北;不过仅仅二十多年后,康麻子为保我大清龙脉无损,移民政策被永著停止。关内与关外的往来就此断绝。
过了将近两百年,在外有北方恶邻侵蚀,内有天灾不断;我大清才开禁放垦,允许关内的人出关去闯生活;这段时间里很多活不下去了的人就是闯关东过去的。
到949年,城楼一声成立了时,东北已经有了四千万人;正是靠着这四千万人口再加上东北的矿产资源以及老工业底子,东北才一跃成了共和国工业长子。
四千万人,是什么概念?隋书记载,隋炀帝大业二年,全国户数八百九十万户,人口四千六百万。隋朝最鼎盛时期,全国才四千多万人;经过隋末唐初的战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武德年间仅两百余万户;过了二十多年,到贞观十三年,全国再次统计的户数是三百零四万户,人口一千两百三十万。
这还是十几年后的数据,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唐,人口更少。当然,打下突厥后,能收获十几万去势的奴隶以及几十上百万的女人和小孩;这些也要算到总人口当中。
可是这还是全国的人口总数,皇帝不可能全民皆兵支持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能调动的人口充其量就是天策府的武备力量,以及一些不甘于平凡的江湖中人。至于数量,叶谨瑜悲观的认为,不会超过五十万!
早前文中就说过,现在的大唐,不论是从经济上、军事上,技术上以及最根本的人口数量上,短时间内都没有对外扩张的资本;李渊一家子提出这么庞大的扩张计划,也是各有各的打算,妥协的产物吧。这些前因就不去说了,讨论实际的扩张计划。
就算现在有强大的飞船,火炮等先进武器能轻松的击败敌人,可如果打下来的地方长期没有自己人去驻守开发,时间长了,依然会失去。这样的打法有个参照物,那就是铁木真建立的蒙古帝国,那横扫欧亚的蒙古轻骑兵,看似天下无敌,裹胁着各色人等打下了诺大个地盘,但蒙古人口数量的短板,根本就控制不了这么大的地方,只能依赖当地人;最后免不了一朝之间分崩离析。
说来说去,还是人口不足的问题。还是要多鼓励生育,多养娃;然后提高卫生条件,保证婴儿的存活率;过上个几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