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的《答王敦书》,文笔了得,“……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我的志向就是尽力为皇帝,为大晋效忠。”
意思是说我们为人和为臣之道完全不一样,就像两条注定相忘于江湖的鱼,三观不同,何必强融?不服,你咬我呀!
第158章 天凉王破
王敦就真的咬过来了。
王敦和他堂哥王导完全是两种性格,无论太兴帝和刘隗如何挑衅王导,频频做各种小动作恶心人,王导心中m,面上笑嘻嘻,在台城里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对太兴帝恭恭敬敬,和刘隗同僚情深,谦和有礼。
你打了王导的左脸,王导不会生气,还会把右脸侧过来要你打。
王敦则是另个极端,别说你抽他的左脸了,你就是盯着他左脸多看一会,他就会板着脸问“你瞅啥?”,你敢说一声“瞅你咋地”,王敦就扑过来扇你一记耳光。
在武昌领兵的王敦收到刘隗的《答王敦书》,当即就把信给撕碎了,抽剑砍断了桌角,“竖子安敢欺我!”
王敦当即写了一封讨伐檄文,一口气列举了刘隗十大罪状,什么jian佞谄媚,谗陷忠良,蛊惑圣听,扰乱朝政,擅作威福,杜塞言路;什么大兴劳役,sao扰百姓等等。
当然,重点是指责刘隗利用《放僮法》私免良人家奴,散布个人恩惠,割配本可充实国库的大田,充实部下军队。但是有通过用金钱赎回自由身为良民,或者士族自主放出来的良民拒绝加入刘隗的征兵,刘隗有所不得,便归罪于良民原来的主人。
这就是刘隗做的过分的地方了。刘隗拿着《放僮法》逼士族们放僮客,僮客成为良民,却没有真正的自由——前脚拿到良民的户籍,后脚就被刘隗强征入伍,成为羽林军。这等于是拿着一部法律直接从士族的口袋掏东西塞进自己的口袋,跟明抢差不多。
士族们痛恨刘隗,干脆不等刘隗上门,就直接放僮客们自由,给他们良民的身份,心想我反正要失去了,干脆你刘隗也得不到。
但是刘隗不肯放过这些得到自由的良民,照样强征入伍。
这些连僮客都恼了,你不是说要放奴吗?我们已经不是奴隶了,为什么还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当士族的奴隶,和当你刘隗的奴隶有什么区别?
如此,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