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一个,简直就是学术圈内的泥石流。
在瑞典隆德大学的时候,卫添喜曾听说过一个消息,因为她横插一脚的缘故,很多数学家的研究进度都被打乱,好多博士、硕士的论文也都泡了汤……这一百个命题就是卫添喜补偿给数学界的礼物。
她替这些数学研究者们解决了难题,自然是要送一些更难的题目给同行们研究的。
眼看着同行们一天天变秃、一天天变强,卫添喜才能稍稍心安一些。
只是一连等了这么多年,国际上始终没有出现有人挑战那些题目成功的消息,倒是出现了不少新奇的思路,可惜最后都没能敲开那些谜题的大门。
一行行算式在卫添喜笔下诞生,论文作者在构思时,运用一种十分新奇的思路将数学命题做了简化,然而,在论文第二页,卫添喜发现了一个致命的疏漏之处。
“逻辑结构上存在重大缺陷。”卫添喜紧拧着眉头嘀咕了一句,用笔在论文手稿上画了一条线,把错误的那处勾了出来。
可惜这片论文已经失去了变成文物的资格。
跳过那处逻辑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的地方,卫添喜假设作者的逻辑正确,继续看下文。
遗憾地是,后面的结果顺风顺水,证明过程十分顺畅。如果被卫添喜发现的那处疏漏能够解释得清楚,摆在卫添喜书案上的将会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论文。
卫添喜自己动笔,开始在纸上重新计算那处存在逻辑错误的地方,试图自己补全那个作者的论证过程。
草稿纸写满三张,卫添喜看着自己笔下推导出来的公式,轻轻吁出一口气,有些失望。
她推导出来的结果同那作者证明的结果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可以用天差地别来表示。
将自己的论证过程附进论文中,卫添喜开始撰写审稿回复信。
在信中,她将这篇论文的优缺点客观地做了评价,并且针对论文中提到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然后封好信封,亲自把信给寄了出去。
《数学 科学》编辑部为了保证审稿的公平,采用的是盲审制度,论文作者不知道自己的文章会落到哪个审稿人手中,只知道审稿人一定是数学界的权威之一,而审稿人也不会知道自己手中拿着的是谁的文章,从根本上杜绝同行之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