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始终是停留在偏见的国度。在这样坚决地抛弃一般人的庸俗之见的时候,我仍然是不断地在我的心中想到它们:我分析它们,深深地思考它们,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接受它们或逃避它们,而是要把它们放在理智的天平上加以衡量。每当我不能不同一般人的庸俗之见分道扬镳的时候,经验就会告诉我说读者们是不会学我的样子的。我知道,由于他们硬是要亲眼看见才认为我说的话可以成为事实,所以就把我所描述的这个青年看作是一个异想天开地虚构出来的人物,因为他们把他拿来跟其他的青年一比,就觉得他跟那些青年是大不相同的;他们没有想到,他跟他们大不相同,那是当然的,因为,他跟他们所受的培养迥然两样,他跟他们熏染的感情也完全相反,他跟他们所受的教育也完全不同,所以,要是他长得象我想象的那个样子,那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反之,要是他长得同他们一样了,那才奇怪咧。他不是人培养出来的人,他是大自然培养出来的人。所以,他在他们看来当然是很稀奇的。
在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决定我要论述的事情没有一样是除我以外其他的人不能论述的,因为我着手论述的起点,即人的诞生,是我们大家都同样可以从这一点开始论起的;但是,我们愈是论述下去,我们之间就愈来愈分歧,因为我主张培养天性,而你则要败坏天性。我的学生在六岁的时候,同你的学生没有什么分别,因为在那段期间你还来不及损坏他们本来的面目;可是现在,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了;他即将达到成人的年龄,到了这个年龄,如果我没有枉自辛苦一阵的话,他就要长得同你的学生绝对两样。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拿数量来说也许彼此是相等的,但就内容来说,就一点也不同了。你发现他具有高尚的情操,而你的学生连这种情操的苗头都没有,就感到惊异;可是,你曾否想到,当你的学生已经成为哲学家和神学家的时候,爱弥儿还不晓得什么叫哲学,还没有听人讲过上帝哩。
如果有人来向我说:“你所说的那种人是不存在的,青年人决不是那个样子,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他们要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这种说法,就正如有些人因为见到花园中的梨树都很矮小,便否认梨树可以长成大树。
我请求那些这样欢喜责难他人的批评家要想到,他们所说的这种情况,我也同他们一样地知道得很清楚,也许我对这种情况考虑的时间比他们还多,同时,由于我并不是非要他们接受我的看法不可,因此我有权利要求他们至少要超过一番之后才来挑我的错处。希望他们好好地研究一下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