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对比厉害才产生的服从心理,所以,奥斯德因称之为理性服从。而另一种,是人对某种意志产生信仰,或者对某种情感产生依赖而形成的服从。就像那些为了民族的自由或者国家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奔赴战场的战士,他们就是在这种心理的敦促下,服从国家的调配或者指挥而不惜牺牲生命。因为这种服从心理是因为人对某种意志产生感情而形成的,所以奥斯德因称之为感性服从。但是奥斯德因认为,无论是感性服从还是理性服从,他都来自于人内心的一种本能服从潜意识服从。潜意识服从是生物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而依靠强者的一种完全服从心理,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缺乏安全感的体现。是一种天然就存在的本能心理。所以,奥斯德因跟希姆莱说,只要通过各种手段,把犹太人心中这种潜意识服从心里激 发出来,并控制在德国手里。那么这些犹太人便会因为德意志帝国的需要,毫不犹豫的奔赴战场或者集体自杀。奥斯德因的原话是:“只要他的研究成功,他就可以把所有犹太人都会变成任亚利安人驱使宰割,而毫无怨言的猪!”
这句话让喜欢神秘事物的希姆莱非常兴奋,马上特批了一个位于维也纳郊区的犹太集中营作为奥斯德因的试验场。奥斯德因满怀希望的来到集中营,开始用药物催生,刑讯威胁等方法想激发这些犹太人的潜意识服从心理。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实验失败了,虽然经过他残忍的“调教”这些犹太人变得非常麻木不仁,但是离他设想的“绝对服从”还有很远的距离。于是不甘失败的奥斯德因继续研究,但是直到二战结束,他的研究也没有取得丝毫进展。二战后,虽然奥斯德也因涉嫌屠杀犹太人,而被国际军事法庭秘密起诉过。但是国际法庭通过调查他的行为,认定他是个心理不正常的人,是个精神病人,所以最后做出对他免于起诉的判决。结果逃过审判的奥斯德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精神病治疗后,回到了他的故乡维也纳,并定居在那继续进行研究。大约两年后,他终于发现导致他研究失败的敌人了,那就是人的记忆。他认为,人潜意识中的绝对服从之所以无法被激发出来,是因为人的记忆中存在了太多的道德和价值观,这些价值和道德观严重束缚了人的这种潜意识服从。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奥斯德因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消除人心中的道德和价值观的记忆。但是他的研究刚刚开始,一场意外的车祸便夺去了他的生命。奥斯德因死后,他的研究被他的两个学生继承了:一个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生物学家山下俊一,而另一个,就是保罗。瓦夫特。山下俊一和保罗。瓦夫特联手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