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和药物储存间。在现代这只是一家门诊的规模,放在汉代,却是数一数二的大医馆了。在这个年代,有三位医师坐诊的医馆,可是十分罕见的。
荀澜一开始就奔着规范化去的,他觉得只有提高了医师的待遇,给他们一份相当于铁饭碗的工作,医师才有动力和时间教授和指导他人。在古代,医者的地位比较低,比士、农、工、商下一等。所以造成了一种现象,成功的医者的后人因为家里有了钱财,就有条件读书和务农了,医术自然而然就失传了。
颍川富庶,平时给诊金多,每个县的医馆都可以配备上三名医师。荀澜开出的福利条件很好,而且说医馆归州牧府的从事直接管理。有州牧府作为背景,自然没有人敢医闹,也没有人会恶意拖欠诊费,更不用风餐露宿在各个村子间奔波了,大部分医师都直接答应到医馆中做活,签了三年、五年、十年不等的契约。
但在豫州的一些其他县,有时候连两位医师都招不到,只能多招一些学徒。村里的一些赤脚大夫,其实医术有限,荀澜给他们发的吊牌上都写着“学徒”二字。只有经过学习,通过考核了,才能得到“医师”的衣服和吊牌。
这也是一种变相激励了。为了尽快培育学医的人才,荀澜还特地出台了奖励政策。能够识字,读得医书的人,皆可以申请当学徒。
不过不识字的,得先去他刚开的“颍川识字堂”,学会认字,得到结业证书才可以。这个识字堂,其实就是个扫盲素学班,以千字文为教材,逐步扩展到生活中的常用字。收费极为低廉,只要缴纳十个铜钱,就能上一个学期。
荀澜在阳翟,还专门设了一个医师学徒馆,学徒自带笔墨,跟着医师学习《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等医书和辨识草药,都是不收费的,但都要去城中医馆帮忙。
医师带学徒也是有奖励的,上课皆结算课时费,若是在医馆中将学徒收为徒弟并带着他顺利出师,医师还可以额外得到一笔“桃李费”。
“说起来,医师的考核,你打算用什么形式?”寒玦低声问道。
“总不能找病人来让他们看病吧,毕竟每个病例都是不一样的。”荀澜挠挠头,小声说:“所以还是描述病症,让他们写方子吧。”
寒玦微微蹙眉:“看病望闻问切,这样会有纸上谈兵之徒。”“这是我能够想到的最公平的法子了,若是让人带生病的人来当场看,那打分也很主观啊。”荀澜叹了口气:“我都给每个大夫发衣服和挂牌了,上面都写着他们的名字呢,我想他们也不敢轻易砸自己招牌吧。”
寒玦想了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