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会给陈群一个合适的职位。
回去后,荀澜摩挲着这封信,他猜测,这应当是荀彧和陈群两个人的共同意志。
陈群在三国名气不如诸葛亮、郭嘉等谋士,但在历史书上却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荀澜之前查过系统,陈群可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经过魏文帝曹丕的采用,九品中正制逐渐取代了汉代的察举制,在历史上沿用了上百年。
这个制度如其名,吏部根据中正所提供人才的品第来委任官职。各州郡皆由中正来负责,将可用人オ区分为九等,上报朝廷。中正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品评人才只问门第,不问才德。
这样的制度下,委任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士族出身,皇权、武将和寒门都逐渐被压得抬不起头来。整个魏晋南北朝,在门阀的把持下,黑暗地看不到一束光。
这时候寒玦端着一盘西瓜敲门进来,见他在沙发上盘腿沉思,不由问道:“怎么了?”
寒玦的视线落在已经被荀澜捏得皱巴巴的信上,他向来过目不忘,一眼就认出来了是荀彧的字迹,还以为荀澜是舍不得荀彧。
荀澜叹了一口气:“我在思考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哦?”寒玦将西瓜放在案几上,自然地从他手里拿出来了信件:“要读给你听吗?”
荀澜点点头:“行。”他有时候看东西眼疼,就让寒玦代读。没办法,古代的灯再明亮也是油灯,和现代的护眼灯无法相提并论。而荀澜自己又是一个喜欢熬夜的夜猫子,不到十一点是不睡的……
或许,该奢侈一把,兑换个太阳能台灯。见寒玦把油灯拿过来,荀澜暗道。
这时候的举荐信将一个人的出身写得十分详细。荀澜听寒玦念完了陈群的祖父、父亲、叔父历任的官职,说了大半段,才开始讲此人的品行和才华。
荀澜悠悠地叹了一句:“门第之见盛行可不是一件好事。”
“心下有顾虑?”
荀澜轻轻地点了点头。主要是他和陈群志不同道不合,这些顶尖谋士又比他一个普通人聪明。
“陈群出身望族,家里名人辈出,他吏治能力也很强,但他的政治理念和我们不一致。”荀氏兄弟皆是翩翩君子,虽出身世家,但一心效忠汉室,对自家的权势看得淡,颍川陈家就不一样了。
九品中正制着实让荀澜忌惮。虽说陈群的初衷是“任人唯才”,但战略眼光深远如他,不可能看不到人才被世家掐住喉咙的弊端。
“弃之不用也没什么,来州府自荐的人络绎不绝,并且少这一个。”
荀澜摇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