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这门生意确实了不得。
现在回过神来了,决定把云南商社的总股本从一千股增加至两千股,具体分配还是之前的原则:税务监(原来是户部)、云南道各占一部分,地方土豪占一部分,公开发行一部分。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很多人是不介意冒生命危险的。宝州那地方虽然被人视为畏途,但赚钱么,不搏命能行?出海就不危险了吗?捕奴呢?都一样的。
有些时候,需求就在那里,但因为种种因素,始终无法建立起稳固的贸易。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资源错配,渤海商社之类的机构,就是来打破藩篱,重新优化资源配置的。
农牧业条件好了,才有足够的人口,才能发展商业。
一开始可以少一些,一百人、两百人就行,理由就是护卫派过去的联络大臣。再往后,可以慢慢增多,一步步扩大势力范围。
这种和平演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亚隆王一定要在政治上可靠,特别是效果还没显现出来的初期,他一定要以赞普的身份支持大夏朝廷的各项政策。
“与其他商社不一样,云南商社有两千股。”邵树德说道。
简单来说,也是增加股本,把更多的人绑上战车。
西域商社看着不像商社。
以庞大的中原消费市场为根本,通过各个商社,将边疆地区的商品大量贩卖进中原,获取商业利益。
在邵树德的计划中,通过商业贸易与亚隆河谷的吐蕃贵族们结成利益共同体,再通过派过去的少量官员整理地方政务,培养亲夏官员,最后一步就是驻军了。
这个时候,再不调整利益分配,很多人就要寒心,商社发展的上限就被固定了。
在这个过程中,中原老百姓获得了辽东、云南、安南、西域的商品,提高了生活水平。
要的就是一个利益均沾,要的就是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家一起发财,不叫谁吃独食。
与此同时,其他三家商社的改制似乎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安南商社其实九成以上的利润来自一类商品:香料。
渤海商社经营的产品门类十分庞杂,肉脯、咸鱼、粮食、皮革、珍珠、马匹、羊毛、药材、金属、海兽、鲸制品等等,什么都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你真的很难说到底哪种商品是主流,鲸制品或许金额最高,但也没法拉开太多优势,整体呈现较为散乱的状态。
“朕建这些商社,赚钱都是其次。你们这些妇人,真是什么都不懂。”邵树德说道。
于是乎,他决定渤海商社总股本扩充为两千股,吸收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