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是无价之宝。他们两人在不知不觉间,已超越同龄人,不只是阅历,还有知识。
隔日,姒昊和虞苏辞别规君,还有规邑的一众帝邦遗民,两人在一队士卒的护送下,前往雒溪。两人坐一车,由御夫驾车,他们身后还有一辆马车,用于运输财物。
规君的赏赐极其丰厚,帝邦的老臣们也纷纷赠与丝帛,贝币。在规邑的日子里,姒昊让他们信服,他们相信他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雒溪两岸有大小聚落多处,洛姒族住在左畔,寻人住右畔,他们的衣食和习俗略有不同。无论如何,帝子的到来,都让雒溪的人们激动万分。他们远远就出来迎接,夹道观看,兴奋不已。
这里的居民人口众多,不亚于一座城,里边还多数是青壮。普通百姓的寿命短暂,四五十岁就已不多见,生活较艰苦。
姒昊一来雒溪,就将各聚落的头目唤到溪头的长屋议事。长屋外,是来自规邑,携带精锐武器的士兵,很是气派。头目们早有耳闻帝子要来雒溪,面对姒昊,各有各的心思。他们不如普通的百姓率直,对帝子到来的喜悦发自内心。
姒昊让他们上报各自聚落的人口数目,老弱情况,虞苏执毛笔,在旁用木牍记下。这还是头目们第一次看到帝文,不由得心怀敬畏。
获得各聚落的情况,姒昊将部分财物分赠给头目,让他们筹办酒饭,宴请百姓。
在雒溪,姒昊仅用一旬不到的时间,让人们习惯了他的存在。数日后,他让百姓在溪头营建一处屋舍,在雒山下,建造一座冶炼作坊。
屋舍建好,有高高的台基,宽敞的房间,除此外很朴实,这是姒昊和虞苏的房子。后来雒溪的人们称呼此屋为:帝屋,在帝屋四周分布的士卒房子,则被统称为帝营。
虞苏将从昆戎带来的麦种分给平民,当地也种麦,但麦穗瘦小。
冶炼作坊营建造好后,姒昊将雒溪的冶炼工都召集起来,勉强有五六人。姒昊带着这五六人,外加十数位学徒,在作坊里浇铸兵器。
冬日,户外雪花飞舞,冶炼作坊里热气朝天,浇铸的工匠光着膀子。
一个季节过去,溪畔的农田里,长上昆戎的麦苗,嫩绿的麦苗,压在薄雪之下。虞苏在帝屋里,跪坐在木案前书写,姒昊在他身旁,闲谈请妇人裁冬衣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