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个人偷偷摸摸去, 边关凶险,总要禀明父母长辈。”
“二伯三十大板还没打掉你的妄想呢?”阿贞佯装惊奇。
“随意更改那就不叫志向了。”那青年想得非常清楚,“爹娘、爷奶都不同意,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老祖宗了。要是他老人家愿意为我说一句,爹娘肯定愿意让我闯荡一番。”
“你又凭什么认为老祖宗肯为你说话?”阿贞问道。
“我听小叔说,小叔年轻时候,本在翰林院做庶吉士,那时候老祖宗还在朝中,又有几位爷爷、叔伯帮衬,先做翰林储相,兼任学士,再在各部侍郎的位置上历练历练,等时间到了,自然而然入阁,多么清贵的路子。可小叔就想外放当个治理河道的浊流官,当时气得爷爷、大伯、我爹他们直追着打,还是老祖宗站出来支持,这才有咱家这‘高行清粹’的牌匾。”青年叹息一声,笑道:“小叔能得老祖宗支持,我也抱着希望呢。”
“那可不一样,就算是河道官也在文官的行列,咱家这么多年,什么时候出过武将?”阿贞并非愚昧村妇家里对男女一般教导,甚至因为他们这支,四代以来就她一个女儿,更显金贵。
余家自老祖宗余蓝实开始,族内有三十二进士,举人一百一十位,是有名的诗书之家。老祖宗当年在正三品都察院御史上致仕,十年之后,又临危受命,做了十年阁臣,这才彻底退下。这样的官宦名门,文官世家,怎么会允许子孙走武途。不是心胸狭隘瞧不上武将,是现实不允许家中人文武双全,把持朝中选官。
“总要试一试。”年轻人总以为自己能开天辟地,不愿意志向为现实折腰。“你快告诉我老祖宗心情可好?老祖宗最疼爱你们这些女孩子。”
阿贞又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叹道:“只此一回,下不为例。”
青年兴高采烈得跳起来,又佯装淡定按捺住,他爹娘难道不知道说服老祖宗是唯一的路吗?早就让人把着院门,不许他进去,青年这才求到了堂妹身上。
阿贞趁着晚膳的功夫,偷偷溜出来,把堂兄带进了老祖宗的院子。老祖宗年纪大了,平日里不与晚辈们一起用饭。余家用晚膳自有规矩,两人装病才未列席。
两兄妹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进了老祖宗院子,正在用膳的余家长辈却放下筷子,轻叹道:“听老祖宗的。”他们不愿委屈了孩子的志向,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