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总的来说,她依然没有脱离‘体验派’,她已经习惯了把自己完全代入到角色中的表演方式。她和埃迪的对戏,是‘表现派’和‘体验派’的激烈碰撞——
埃迪花了两周时间,已经将他的“乔纳森”架构完成,“乔纳森”这个人物有了骨架,埃迪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乔纳森”慢慢用细节填充完整。
安妮也见识到了表现派的高手是怎么演戏的。
埃迪给乔纳森设计了完整的生活习惯,一个会爱上患者,一个自己就有心理伤痕的心理医生,他又不做外科手术,他的工作中不会接触到污秽物,他却有一遍又一遍洗手的洁癖。
这是剧本里没有的,埃迪主动和潘文华沟通,潘导认为对方这想法不错。
对潘文华这样的导演来说,要怎么表现这一点?除了穿插着不停洗手的镜头,还有乔纳森的助理对别人说忘记换消毒洗手液的镜头。洁癖当然不止表现在洗手习惯上,莫莉第一次来乔纳森的办公室,她化着花哨的彩妆,穿着啦啦队员才会穿得背心和超短裙。
她努力想保持镇定,神色中又透露出惊慌。
“莫莉·胡克?”
乔纳森低头扫了一眼预约的资料,病人莫莉·胡克,今年30岁。
30岁的莫莉,穿着适合她的热辣背心和超短裙,化着花哨的糖果色妆容,终于下定决心要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哦,这对她来说,不仅是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经济上更有压力,所以她慌张的,语速极快的点头:
“请帮助我,我觉得自己可能出了问题,照镜子时会看见另一个人!我早上起来时知道自己要上班,等我出门时我却变成了这样!”
乔纳森不动声色往椅子上一靠,脸上却做出了专注倾听的表情。
很多预约的病人,并不是真的需要被治疗,他们花钱找心理医生,是找一个倾述的对象。莫莉·胡克是第一次来,此前没有看过任何心理医生。
“我们还有一个小时,你可以慢慢说,试着把我当成朋友好吗?”
医生当然不能多愁善感,他们需要冷漠,才不会被病人的情绪所影响。甚至病人越激动,他们越要冷静,乔纳森的亲切都是装出来的,他其实一点也不挂心莫莉·胡克到底有多么紧张,这只是莫莉第一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