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震撼人心的底蕴。
而在首映场之后, 从评委和专业影评人们略显平淡的反应中,吴中源导演也意识到了自己的cao之过急。
“……咱们华夏有句古话,叫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人的智慧果然通透。”吴中源导演看着助理搜集来的各大报纸和网络上对于《侠禁》的影评,不免苦笑着摇了摇头:“俗话说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是我自己cao之过急了。”
陆衡看着意兴阑珊的吴中源,笑着安慰道:“其实第一次尝试文艺片就能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也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国内有多少导演,针对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口味,投其所好的尝试了不知道多少次,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徘徊在入围门槛之外。与这些挖空心思却不得门径的导演相比,在商业片领域已经有所建树,第一次拍摄文艺片就能入围戛纳主竞赛代言的吴中源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锋芒毕露。
就连一直坐在旁边默默不语的林超阳也忍不住拍了拍老友的肩膀,安慰道:“陆衡说的没错,对于咱们来说,第一次拍文艺片能够入围戛纳,已经是一种认可,就算没能拿奖也无所谓——反正国内的几个电影节肯定有咱们的一席之地。”
林超阳这话说的有些功利,却也是事实。对于一直崇拜西方电影,试图得到国际认可的华夏电影圈来说,一部能够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华夏作品,足以代表外国同行对这部影片的看好。既然连外国同行都对此表示了认可,那么当《侠禁》再次调转枪头追逐国内各大电影节的奖项时,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之上——
这种现状其实很好理解。毕竟,倘若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认可的作品,再返回国内电影节时连个提名都没有,那是不是意味着国内电影界不认可《侠禁》?再引申一下,是否意味着国内电影人否定了外国同行的眼光和职业素养?如果国内电影人真的不认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专业性,那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不认可?是影片的因素,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果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是不是意味着国内电影节在审核期间有什么内幕(虽然大家都知道其中必然有内幕)?如果是电影本身的原因……难道国内电影人竟然觉得自己的标准比国际四大电影节还高?
联想到国内电影在艺术领域和商业领域的尴尬现状,恐怕后一种解释也是无法取信于大众的。
而如果国内电影节认可《侠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