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给他们打下手,负责查阅典籍供他们使用。
东临书舍里的文籍数量是临淄书舍里的好几倍,董慈对整理文籍很有一套,两个月过去以后就成了东临书舍里的人工查阅机,哪一卷文籍放在哪一架哪一层她了如指掌,旁人一问她张口就来,精准的程度让吕不韦等人啧啧称奇。
吕氏春秋堪称古代版百科全书不是浪得虚名,它也确实当得起一字千金的称号。
董慈光只是看着这本文籍的成书过程都觉震撼无比,吕不韦著书立说的起点是放在囊括天地万物、纳遍古往今来事理的基础上的,因此字字必究,句句考据。
一处论点每每都需要经过反复论证讨论,有时几个月都未必能有进展,士子们整理的过程中时常会请学宫里的各家学子们过来讲学商讨,涉及到个别学说分辨不明的,还会投递文书拜帖送往稷下学宫,或者寻找大家隐士的帮忙,或者央求董慈给荀子去信。
浓厚的学术气息在咸阳城里掀起了一股热潮,各方古籍来回传递,多半涌进咸阳城里,东临学宫东临书舍名气大增,乃至于各国君王纷纷效仿,君王手里有钱有事,在都城里开一个或大或小书舍,也全了求贤若渴的好名声。
拾人牙慧效果虽说弱了些,但总比无所作为被世人诟病的好。
如此之多的士子涌入咸阳城,有一部分原因还得归功与吕不韦的实施的新法仁政。
秦国应允了士子联名书的提议,善待韩魏两国兵俘,并且慷慨伸出援手救治赵国时疫之地的消息散布开来以后,天下士子为之震动,世人纷纷言秦相吕不韦乃高义之士,或可相交。
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闻吕不韦正在咸阳著书立说,经由荀子同意,抽调了百家各家弟子两名,聚集入秦,赶往东临书舍,天下各处学子士人闻声而动,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声势浩荡的学[潮。
照荀子的说法,国有疆界,学问无疆界。
士子们不顾秦魏争战远赴千里劳苦奔波,兴许只是因为一个字,一句理,因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无论所立所学的学说合用不合用,能不能被用,都在努力寻找一张药方,一张能解救天下苍生的药方,所以义无反顾,身死亦成仁!
董慈从一个来往多为利的经济时代来,这股在纷战之余刮起来的学术潮流彻底震撼了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