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是哲学…科学。
诚然,在实证科学成熟以后,很多伟大心智还是或明或暗怀有重建亚理士多德型哲学的希冀。黑格尔大概是最突出的一个。黑格尔早就认识到,“哲学是概念性的认识”,换言之,“整个哲学的任务在于由事物追溯到思想,而且追溯到明确的思想”。 同时,他仍然相信思想的力量将能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授其哲学全书,他在开讲辞的结尾处说:“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抵抗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这里所说的“隐蔽着的宇宙本质”只能理解为思想的本质,如果理解为物理本质,那它确实有力量抵抗精神的力量。不管黑格尔思想在其他方面还多么充满活力,他尝试提供普适理论的哲学体系从他死后就成为笑柄,此后也不再引起人们的兴趣。
西方哲学总体上有建构普适理论的倾向。20世纪以后,大概没有哪个哲学家还幻想建立关于自然界的哲学理论了。但直到今天,哲学…科学的惯性仍在,人们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在其他领域建构普适哲学理论,我们有各种国家理论,有真理的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冗余论,有关于语言的意义的指称论、意义的观念论、意义的可证实论等等。但不管建立普适理论的自信有多少,事实上却从来没有哪个哲学理论获得公认,甚至像胡塞尔、卡尔纳普那样精心构造的理论,几乎只对学院里少数几个教授有意义,我们从黑格尔、胡塞尔、卡尔纳普那里学到好多东西,但这并不要求我们接受他们的整体理论。我希望本书的论证已强烈提示,哲学不可能建立任何普适理论。我也希望有机会对此进行专题论证。
我们并不能够通过概念分析把握事物的“客观结构”,在这个意义上,概念分析的确并不提供新知识。概念分析关心的是包含在自然概念之中的道理。科学不是明述的自然理解,哲学却是。我们普通人会正确使用鱼、鸟、感觉这些概念,就此而言,我们已经知道包含在这些词里的道理,但我们不知道怎样明述这个道理,明述我们在使用中已经知道的东西。前面已经说到,当哲学家在讨论物质的时候,讨论物质和心灵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