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过要走向远天的底下,走在异乡没有尽头的路上,你实现了,你永远不会踏上归乡的路,你一一。恒的异乡人已与世界合而为一,像一粒沙子口归荒漠,你不再走了,累了;你说过要在我的手心停泊,你又一次失约,你选择罗布泊湖心,选择了燃烧的落日;辽远的大漠枯死的胡杨,神秘的古城,还有千年的楼兰新娘陪伴着你,你将不再孤浊,不再寂寞。你正和秦时明月汉时关哺哺低语:树倒下了,而山站了起来。
走近昌平
茵郁
我走近昌平,是因为读了她的《永不赴约的余纯顺》(原文刊载在《风流一代)杂志,后被《东西南北)等刊转载)。
关于探险家余纯顺徒步旅行探险及在罗布泊不幸遇难的消息,我曾在新闻媒介的报导中陆续看到过。我一直在关注着他和其他探险家们探险的行踪和有关他们命运的报导。固为他们选择的是:肉体的苦难和心灵的自由;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双重的挑战—;—;一自然和世俗。这是值得敬佩的选择,是需要一种超平常人的勇气的选择。
读了余纯顺《走出阿里》的日记选编,我为他在世界“第三极”这一生命禁区的种种凶险、艰难的环境中超平常人的勇气和意志力而感慨;并为他在经历极端苦难的旅程中对于生命、人类和宇宙的深刻感悟而激动不已。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昌平的那篇文章—;—;《永不赴约的余纯顺》。
从文中得知:昌平也是一个漂泊者,她是余纯顺未曾谋面的朋友。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在人们重塑着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现实社会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已不是新的话题。人们在被越来越具体而实际的利益驱使,演义出一幕幕现代的正剧、反剧、悲剧、喜剧。追求高档时装。高档饰品,已是当今女孩子们时尚的今天,昌平在漂泊,她在关注着一个走进大自然中的流浪者、探险家,这种侠义之情,在现今更显得弥足珍贵。在文章中,昌平并没有更多的表白,但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昌平的真诚与善良,以及她与现代大多数都市女孩子们的迟然不同的人生追求。
已进不惑之年的我,在现实生活中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使我获得了一份平和的心态。世俗中的一切在我的心中已经渐趋淡化,而唯有真纯、善良的人类情感和美好的大自然才让我为之心动。昌平的真诚、善良的“侠女”情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掩卷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