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手腕能拯救你的命运,未免太天真了。文革本身是上层政治斗争的社会化,当一种倾各掩盖另一种倾向时候,谁还敢去追究个案的是非曲直?你要是听她的废话投案自首,无疑是飞蛾扑灯!”
李一帆对信出神,一言不发……
王欣怡原是华东师大校花,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刚好李一帆已离开北大辞去教授职位,来到婺城汤溪中学(后改为婺州四中)任教研室主任。她毅然放弃优越的学校生活,一路追随到南方。
婺州四中原是市级重点中学,历届高考平均总分省市拔尖,全国前茅。引起各级政府重视,为了巩固成果,提高档次,决定从全国范围聘请人才。正在北大任教的李一帆教授因婚姻受挫,通过好友陈伯年的关系果断地辞去北大执教,来到婺州四中任教研室主任。
一向有神童之称的李一帆英俊飘逸,多才多艺,是全国书法协会理事,尤其爱好戏曲文艺,来到四中时还不满二十八岁。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年轻教授之一。
李一帆走马上任,使原教研室主任陈伯年喜出望外。两人都爱好婺剧,吹打拉唱无所不能,自己又是婺剧世家出身,一拍就合,成了忘年之交。
文革前夕,被三年自然灾害挫伤的社会元气得到了恢复。在“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政策导向下,有了松宽的社会环境,社会各层面利益代表者的思潮得到有限的释放,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争呜现象,对于反右扩大化‘五八年(吃食堂、大办钢铁、一平二调)大跃进等欲速不达的倾向提出质疑和反思,出现了思战线上的活跃和争鸣。这就导致了六四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出台背景。
根据文化部指示和学校布置,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李一帆和陈伯年合作改编了传统婺剧《雪里梅》。本来是一出刻意颂扬不畏艰险,敢于与自己不幸的命运抗争自强自信的崇高精神,在中山公园演出以后,倾倒了全城观众,产生了极大轰动效应,主角梅玉芳一举成名,“铁美人”绰号风行一时,成了酒肆茶馆无人不晓的风云人物,也成了许多专业剧社争夺对象。
《雪里梅》故事是讲聋哑的父亲背着半瘫的女儿卖唱为生。本意是描写人类敢于向命运抗争的精神,折射六十年代初我国在内灾外债的特殊环境下,党和人民血肉相联,患难与共、坚强不屈,高歌猛进的社会风貌,突出了人定胜天的主旋律,激励迎难而进,自力更生,它的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士气,还被市委宣教部列为优秀教材。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