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亚洲金融风暴有支持作用。由于港元在1993~1995年间出现过较大的高估,以后虽然从高点下调,但仍有高估现象。因此,亚洲金融风暴后,国际投机者对港元的投资攻击,并非完全没有经济依据。香港的幸运之处,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港元从高估状态下调。如果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港元正处于长期高估之中,那么香港受金融冲击就会更加严重。
张志超教授的研究还发现,港币的调节速度较快,港币对实际均衡汇率的偏离,一般可在约5年半的时间内得以纠正。这也就避免了港币实际汇率出现长期高估或低估的状态。鉴于港币名义汇率不能变动,港币的纠错过程明显来自于实体经济。或者说是由于香港实体经济能够灵活地进行调节。这可能正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得以存续的关键。当然,香港经济调节的灵活性,固然与香港有成熟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有关,也与中国内地为香港经济的调节提供了资源重组的广阔腹地有关。因此,只要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保持其灵活性,只要中国内地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那么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就得以存续下去。总之,张志超教授实证研究表明,港币基本上没有高估,这就是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得以存续下去的根本所在,而林行止先生凭直觉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指责是情感多于理性,笔者是不敢苟同的。
还有,林行止先生批评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仅是单向地为中国经济服务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尽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或影响怎么也不可低估,但政府对市场的影响与作用并不能说市场运作机理的丧失。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中国内地,市场运作仍然占主导的地位。而在自由的市场中,人们的交易就是互利而为的。一方永远获利,一方永远受损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特别是在香港,这种情况更为自然。因此,中国内地通过香港金融市场是融集到了几千亿元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动力,但这同时也繁荣了香港的金融市场。平心而论,香港的金融市场如果没有中国内地因素的介入,就不可能出现近10多年来的超常的繁荣景象。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中国因素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是香港经济繁荣昌盛的动力。香港带动了中国内地向世界开放;并走上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繁荣。因此,把联系汇率制度之缺陷强加于任志刚身上是不公平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存续完全是香港经济的使然,并非是个人偏好之结果。
(2001年6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