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投资者全面开放,国家逐步开放的领域,将对香港投资者开放试点;京港共同开发新的合作项目,携手开发京港两地旅游市场;对京港合资企业,北京将给予扶持,并提供优质的服务,等等。这些激动人心的信息无疑给面临着巨大困境的香港经济带来一线发展的曙光,对此港人怎能不兴奋呢?
但是,20多年来,港人能够在珠江三角洲成就辉煌,在北京能否重造以往的历史呢?这就得看港商能否在既定的政策下找到两者经济合作更佳的切入点了。可以说,京港合作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有所进展,据有关资料,截至2001年9月,香港在京投资累计签订合作项目214个,总金额达105亿左右美元,投资企业已达6230家。这与香港在广东与上海的投资相比微不足道;至于如何更好地加强两地经济合作,不仅在于提供一些好的优惠政策,不仅在于如何争取到一些临时性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应该找到两地经济长期合作的切入点。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真正地把握住北京经济的特色。
其实,在北京,一没有坚实的现代工业,二没有发达的现代商业,三没有繁荣的现代金融服务业,但是它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而言,仅居于上海之后。之所以如此,就于北京的权力经济与人力资源汇集。
因为,在中国经济体制下,尽管全国基本上迈向了市场经济之路,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基本上会以市场价格机制为依归,但计划经济的阴影仍然不会挥之而去。在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既得利益者总是会千方百计地维护旧有制度,他们总是会利用既有制度为自己谋取利益。因此,权力经济仍然是中国市场经济中的最大特色,权力的大小也就决定资源分配的多少。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自然对整个中国许多资源的配置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了。也因为北京掌握了中国社会资源配置的话语权,就使得种种资源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带动了北京的经济繁荣。看看北京的房地产,就可以多少看出一些门道。
另一方面,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是全国最优秀人才的汇集处。可以说,全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研究机构基本上都汇集在北京。如果假定全中国有100名科学家,那么在北京至少有85名以上,足见北京在全国人力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在传统经济中,这种人才的优势还不是那样显著,但在知识经济的年代,这种人才的优势则大放异彩。如中国的IT产业,北京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总之,京港合作如何能够深入地发展,就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